谢云晖
原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
谢云晖(1912年01月—2002年01月06日),四川省冕宁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执委、北平学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苏北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兵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鲁南、莱芜、豫东、渡江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干部副部长、兵团政治部代理主任。回国后,历任20军政委、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02年1月6日逝世。
人物生平
谢云晖,中共党员,四川冕宁县宏模乡文家屯村人,1912年1月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天资颖异的谢云晖先在文家屯邓氏“振声宗祠”发蒙入学,1927年考入成都联合中学读初中,3年后转赴上海光华大学附属高中就读,从此“一出夔门便成龙”。 1934年8月谢云晖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期间多次参加爱国抗日的学生游行。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1936年2月参与发起“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因参加反对国民党大逮捕、大镇压的游行示威,被捕入狱月余。出狱后,任北平学生联合会常委等职。1937年北平沦陷,任在南京组织的平津流亡同学会执委。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受南京中共中央代表团的指派,在川军刘湘的第七战区中开展统战工作,任政治工作委员会中共特支书记。1938年2月转入新四军,先后任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新四军青工委书记等职。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陈毅秘书、苏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苏中大队政治委员,抗大第九分校政治部主任。1942年冬,谢云晖到主力部队经受血火洗礼。1943年春至1944年12月,谢云晖在新四军劲旅江南16旅48团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收复溧水、溧阳战斗和溧高、长兴、泗安战役。1944年48团在郎广地区参加多次作战,打得敌伪顽心惊肉跳,闻风丧胆,苏南根据地群众因此称48团为江南“老虎团”。历任新四军1师3旅(“老虎团”扩编)8团政治委员、第3纵队(“老虎团”扩编)8支队政委等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华中军区第三纵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老虎团”扩编),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参加1945年2月浙西天目山三次反顽自卫战役,1945年4~6月杭嘉湖地区第三次反顽战,全歼顽军6800余人,1945年12月在光复高邮之战中,歼灭拒不投降的守敌日伪军6000余人。 解放战争 “立功运动”治军心 1946年5月起,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先后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3军政治部主任。期间参加了1946年夏季苏中七战七捷,1947年1月鲁南、莱芜战役。1947年5月,华野5个纵队投入孟良崮战役。激战中4纵队冲上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中央军王牌部队74师师部所在核心阵地600高地,全歼74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同年7月,华野4纵队分兵向外线出击,随之历平汉、豫东、淮海、渡江诸战役及舟山群岛作战。 苏中七战七捷,大批俘虏补入部队,组织一师政工干部,在全师连队中开展诉苦教育,在阶级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立功活动”。这是在创模运动基础上对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种新发展。新华社向全国广播,《解放日报》两次发表短评和社论,认为是解放战争中的创举,号召全军推广。之后,仗越打越大,伤亡越来越多,部队兵员补充也越来越急。当时,部队战士中解放过来的成份已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四纵队政治部提出即俘、即补、即教(诉苦)、即战(立功)的具体工作方针,提高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在淮海战役中,四纵队共歼敌72863人,生俘58000余人,部队取得如此丰硕的战果,是同部队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分不开的。
1950年3月,谢云晖调任第九兵团党委常委、干部管理部部长。同年11月6日,九兵团进入朝鲜参战。11月27日晚,九兵团各部参加第二次战役,对侵入长津湖地区的美国陆一师及步七师发起攻击,将这支建军已有百年历史,自诩“只有太阳从西边出来时才会被打败的”劲敌分割包围,给予毁灭性的打击,歼陆一师5个营,开创成建制歼美敌一个团的先例。12月1日,敌突围逃跑,全军在追击中,予敌毁灭性打击,九兵团收复元山及东海港诸港口。谢云晖1951年5月参加第五次战役,代九兵团政治部主任,1952年冬随部队轮换回国。 入朝作战的两年里,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同时他勇于开拓,亲笔撰写许多文章及文件,摸索和总结出政治工作的许多宝贵经验。部队在入朝的途中,便提出以兵团政治部名义起草一份战时政治工作指示,迅速下达各师团,利用间隙在列车上传达贯彻,使广大指战员认清入朝参战的重大意义,提高战胜美帝国主义的勇气和信心。为取得“出国第一仗的胜利”受党委委托与政治部人员一起起草《为坚决执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为执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争取打好出国第一仗的口号》两个文件,为做好战前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九兵团在第二次战役后整编,缺编待补的干部达5000人,加上需要调整使用的干部,总调动量超过8000人,谢云晖协助兵团确定“以工农为骨干”、“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通过多方努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兵团的干部调整与补充工作。第五次战役前,根据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审批的第五次战役政治动员令,又以兵团党委名义,起草《为迎接第五次战役任务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分别对部队进行深入动员。加之,有特色立功运动的开展,使部队在第五次战役中涌现不少英雄人物。第五次战役后,针对指战员中的情绪,令有关部门印发志愿军总部文件进行广泛宣传,稳定了部队情绪。 1952年冬,谢云晖调任20军政治委员,在做好东南沿海战备值勤外,着力抓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全面建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陆海空三军抗登陆演习,参与指挥解放一江山岛及浙江沿海岛屿的作战,对海防建设有重要建树。
1960年谢云晖调任南京军区任装甲兵政治委员,1970年2月调成都军区任副政治委员。期间,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帮助解决问题,参与组织领导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为国防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 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风暴袭向部队,谢云晖强调组织纪律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装甲兵机关没有人造反,也无人写大字报,始终保持团结。机关和部队的稳定,使军训任务得以很好完成。装甲兵支左单位为南京一家千人大厂,因他对支左警世之言,成为南京惟一与军队保持密切关系,真正抓革命、促生产的单位;支左人员无一违法乱纪。1967年抓军内“一小撮”,把矛头指向军队,北大等院校的一批红卫兵到南京装甲兵驻地抓人。他以“一二·九”运动“五大常委之一”的身份居高临下,用老造反派与新造反派交流经验的口吻,使来者瞠目结舌,恭敬辞别。谢云晖对复杂局面适度以应,措置得宜,断决有谋,处变不惊,可谓浪高方显舵手功。黑白颠倒,人妖混淆之时谢云晖甘冒丢官风险,保护了老干部及大批干部子弟,襟怀坦荡磊落。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他率工作组到重庆领导总后勤部4个军级单位的批林整风和清查工作,强调不上挂下联,在机关中斗来斗去,拨正运动方向。总后知识分子为其深厚的理论造诣、渊博的学识、宽宏的儒将风范、知止不辱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童年时从大山里走出去,四处求学,到成都,到上海,直到考上北京大学这所全国最高学府,“七七”事变后,毅然投笔从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谢云晖都爱读书,爱学习,学养深厚,勤于笔耕,有不少文理清通、不蔓不枝的诗文留世,但他总是谦逊地说自己“读书不成去学剑,学剑不成复读书”。《我对一二·九的回顾》、《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高邮落日》、《华野四纵在孟良崮战斗中》、《苦练精兵追穷寇》等文章,解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他从一名热血知识青年成长为开国少将的辉煌历程。《血染征袍依旧红》诗集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将军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的赤诚之心,亦流露出他对妻儿的挚爱,对战友的深情。 2001年7月4日,时年89岁的谢云晖将军写下《建党八十周年感赋》,这是他生前最后一首诗。诗中说道: “……遥望南天不太平,乌云滚滚欲摧城。……铁虎纸虎,五十年内会分明!……吾不相信,一手可遮天,一霸能千年……” 诗中流淌着老将军热情澎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近日有媒体宣称,到21世纪50年代,世界将进入一个“没有超级大国”的“无极”时代。而2050年,恰好是新中国建国100周年。 2002年1月6日,谢云晖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20: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