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凝高(1934年-2022年10月3日),浙江省温岭市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生前为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
他一生志在名山大川,爱好山水文化与绘画。在北京大学学习和任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理、人文、历史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文革后,他专心研究国家风景名胜区与
自然文化遗产,并培养相应的硕士和博士。他曾先后考察过200多座名山,并开创了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的先河。
数十年来足迹遍及祖国大地,考察过200多座名山,获得丰厚的心灵感悟,被同行誉为“现代徐霞客”。并开创了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的先河。他主持过20多个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考察研究和规划。1984年至1987年间,他主持了建设部的重点课题——《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1984-1987),组织了北京大学16个相关学科的教授共同参与,其成果获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认为,“这是我国风景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他在探索自然文化遗产的科学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同时,更对山水审美有深入研究,先后出版了《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中国的名山》等著作,发表了学术论文数十篇。他对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研究,已经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1998年,他应邀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
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世界遗产全球战略——自然与文化遗产专家会议”。他在会上作了题目《中国的名山——自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重视。会议纪要中说:“在评价自然遗产时要注意它们的‘精神文化’意义,许多专家表示,中国代表在报告发言中,对中国风景区内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做了很好的说明,是对这一修改方案的有力支持。” 1984年,他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创建了风景研究室,1998年将其扩建为跨院系的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他为人刚正不阿,治学严谨,全身心地投入到遗产的保护、传播、利用等工作中。他认为,遗产保护必须坚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而发挥其公益性、多功能的作用,使之得以世代相传、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