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衡
孔伯华养生医馆高级顾问
谢子衡,名陶均,孔伯华养生医馆高级顾问,著名中医内科专家,温病专家,中医肝病专家,国家级中医专家。年逾九旬,从医近70年,医人无数,临床经验极为丰富。自幼聪颖过人,精读中医经典,师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多年侍诊左右,尽得汪氏医派真传。1940年在汪逢春主办的国医讲习所深造,受到名家指点。并于1941年手辑汪逢春的《泊庐医案》,达到医画俱佳的地步。1933年入中国画研究会。
个人介绍
姓名:谢子衡
性别:男学位:博士
职务:教授 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专业:中医学
科室: 北京鼓楼医院中医科
职称: 主任医师
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及其它内分泌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纤维胆道镜取石与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医内科、妇科、主治肝胆消化病疲劳综合症,更年期的症候群、月经紊乱,肝硬化、肝腹水、乙型肝炎、酒精肝、胆囊炎、胆结石等各种疑难肝胆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妇科病、各种疼痛病症、疲劳综合症等各种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
人物经历
退休前
1916年生于北京。12岁拜宫廷画师许崇勋为师学习山水画技法,后入中国画研究会,师从溥心畲、秦仲文周肇祥并于吴镜汀切磋画技。
19岁拜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为师,深学中医。25岁考取中医师资格,并曾就读于国医讲学所,解放后参加中医进修学校取得由卫生部李德全部长颁发的中医资格证书。
1935年2月,谢子衡在北京举行婚礼。建国后,参加黄土岗联合诊所,任主任。
1952年倡导成立黄土岗联合诊所任中医师并担任联合诊所主任。
1954年调北京第七医院。
1956年调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任中医科主任,任中医科主任,在北医期间除了教学以外,还进行实践医学研究。先后发表了学术性论著《中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祖国医学治疗肝硬变的临床观察》。
1966年随平安医院支援西北外迁至甘肃,分配在酒泉钢铁公司职工医院中医科工作。
退休后
退休后,受聘于北京阜城门医院。后又受聘于北京同仁堂本号专家特需门诊及紫禁城国医馆、北京鼓楼中医医院。谢子衡先生还是位丹青高手,12岁拜宫廷画师许崇勋为师学习山水画技法,后入中国画研究会,师从溥心畲、秦仲文、周肇祥并于吴镜汀切磋画技。与启功黄均田世光学习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他的很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天安门管理局收藏,香港著名收藏家石景宜先生特别收藏了他的作品。最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作品
发表文章
先后发表了学术性论著《中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祖国医学治疗肝硬变的临床观察》。多次在《中华医学》杂志和《健康报》上发表文章,代表做有专著《肝硬变浅谈》。辑录的《泊庐医案》。
荣誉
《雪霁》的照片还荣获了“柯达”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刊登在《柯达》杂志上。
启功、黄均、田世光学习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他的很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天安门管理局收藏,香港著名收藏家石景宜先生特别收藏了他的作品。
谢子衡辑录的《泊庐医案》,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书中介绍了汪逢春数案,为后辈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评价
清新淡泊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92岁的中医专家谢子衡一直把唐寅的这首诗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悬挂于书斋。这种“清心淡泊”,“避祸避辱”的思想成为谢子衡一生的追求,也是他长寿的秘方所在。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被谢子衡一言以蔽之:“发奋忘食,乐亦忘忧。”
布衣郎中
如今的谢子衡还保持每天半天的门诊,一天十几人的门诊量,很难想象,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还保持着这样的工作强度,但谢子衡却以“看病成瘾”解释自己每天执著的工作,以“布衣郎中”自居。“他停不下来。”儿子谢浡告诉记者,从医七十多年来,无论个人的身体状况,父亲几乎没有停止过为患者诊病,患者的安危成了父亲心底不变的记挂。
别样人生
玩摄影
1916年谢子衡出生在北京前门辇儿胡同,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境殷实的谢子衡更是受到父母和三个姐姐的疼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而谢子衡的玩儿还真是玩儿出了层次,而且一玩儿就玩儿了一辈子。谢子衡从小就与摄影、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练字、画画、读书、拍照,他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了自己的爱好中,而在所有爱好的艺术门类中,他最钟情于的就是摄影。
一次,张印泉让他看一幅作品,照片中一个孤单的身影徘徊在风雪中,一片寂静。“有没有一首诗能形容此幅画的意境?” 谢子衡静静地看着,脱口而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张印泉笑着对谢子衡说,“正是,正是,这正是摄影的境界。静观后,能在一张作品中体现出国画的味道,表现出中国画中写意的神韵,呈现出的景致看后让人顿感诗意盎然。”
正是张印泉的这番话,让谢子衡真正体会到了摄影的真谛,谢子衡不仅钟情于书画山水作品,也在摄影方面造诣极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领悟摄影艺术的真谛。
谢子衡的摄影作品无数次出现在画展、学术交流活动中,给肃然庄严的场合带去一份色彩、一份生机。在国内无数次展览中,制作的幻灯片首尾呼应出他比较得意的山水风景作品,会场上絮絮而淡的议论声总是刹那间在中国壮美山河、恢宏气势的震慑下嘎然而止。在人民大会堂收藏的作品展示中,也总有无数驻足过后的唏嘘赞叹……在经历了玻璃底片,冲洗底片,胶卷后,如今的谢子衡还经常喜欢摆弄数码相机,奥林巴斯,佳能早已取代了当年的蔡私,谢子衡笑言:“我也要与时俱进嘛。”
迷绘画
12岁时从工笔山水名家许荣勋先生学画,当年其作品就被《顺天日报》刊登,到17岁入中国画研究会,与黄均启功,马晋,王雪涛白雪石刘凌沧等先生为同窗好友,比起摄影,谢子衡的画画天赋早早就显露出来。虽然他没有把画画当成专业,但谢子衡画画方面的才能却在他的作品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刻苦学习,精心作画,不到20岁就在当时的中国画研究会崭露头角。每逢周三他就和当时自己的同学在中山公园会聚在一起研究画事,入画会不久,他又拜秦仲文先生为师,专攻山水画。由于他刻苦学习,精心作画,每年都能得到老师的奖励。尽管当时他年龄最小,当时的《艺林月刊》常常发表他的作品,并与田世光,孙云生,肖董华等同受聘于北京古物陈列所绘画馆所画。这让谢子衡充满了对画画的无限热情,也逐渐奠定了他在画坛的地位。
谢子衡的画功受吴镜汀的影响很大,他认为气韵对于绘画者非常重要,“画匠”和画家有着天壤之别。就是凭借对画画的自身造诣和刻苦练习,谢子衡稳坐北京知名画家之列,当年在京城龙宝斋等知名书斋里,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谢子衡的笔单,四尺就三百块。
学中医
19岁的谢子衡受“顺者为效”的束缚,尊父命拜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为师学习中医。起初他有些逆反,但真正深入进中医经典中,却发现其中有无限的乐趣。学徒三年就被汪逢春带在身边抄单子,临症学习,在老师“熟读王之和,不如临症多。”的教导下,谢子衡潜心于用药研究。
深得汪氏诊病之精髓,使谢子衡不仅学习到了汪逢春治病诊疗上的中医知识,更从医德医道上,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遇到医治疗效不明显时,汪逢春都会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常教育学生,“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
谢子衡考取医师资格证后,汪逢春却仍不许他挂牌开业,和其他弟子一样,把它留在自己身边继续现察,嘱咐他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诊治病人千万不可粗心大意。让谢子衡感触深刻的还不止于此,在中医学习的同时,大家经常一起讨论病例。在西河沿行医时,每月逢初一、十五则停诊讨论病例。而遇到疑难大症,有时也邀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恭听记录。平时会诊汪逢春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会诊请赵炳南,他常说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在汪逢春身边,谢子衡学到了新事物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汪逢春常对学生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谢子衡从学徒一直到汪逢春过世,一直都在身边,心中牢记老师对他的嘱托,“多积德,多读书,多吃亏,亦多为贵;寡言语,寡嗜好,欲寡未能。”
谨治学
谢子衡也以治疗肝胆消化病为所长。如其弟子们所言:“盖吾师于诸杂病,经验宏富,方案多有奇效。”,他认为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五脏之精气皆赖脾胃运化、转输,皆需脾胃化生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若脾胃化源乏竭则灾害至矣。
谢子衡继承汪逢春先生于时令病、胃肠病审其虚实寒热,辨证细腻,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轻灵的宗旨。常用淡附片、淡吴萸、淡干姜、紫油肉桂以温中,党参、薏米,炙甘草、连皮苓、红枣、秫米、陈廪米,建莲肉等以补益脾气、脾阴,焦苍术、川厚朴以燥湿健脾,木香、枳壳、新会皮、香橼皮,玫瑰花、鲜藿佩芳香化浊以疏肝理气和胃,砂仁,蔻仁以醒脾开胃,生熟谷麦芽、枣儿槟榔、范志曲、鸡内金等化滞和中,还常常喜用成药如加味保和丸、枳术丸、越鞠丸、香砂养胃丸等入汤剂同煎,以加强疗效。
谢子衡对中医造诣颇深,对肝硬化病从中西医两个方面探讨,他认为肝脏与其他组织器官不同,有着比较强的代偿功能,而且在组织上有较大的再生能力,由于这些特点使肝脏病变在前期无明显症状,等到肝实质受损时即已进入了晚期,肝硬化就是由慢性肝炎转变成的。中医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理论。
谢子衡认为,治疗肝硬化必须健脾入手,他采用了健脾益气,“补肝化坚”的方法治疗肝硬化,用药使肝脏变软。不仅如此,他对肝硬化腹水也有很好疗效。
报国情
谢子衡一直保持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在那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怀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的谢子衡经常义捐义卖自己的画作,赈济灾民穷人。解放以后,积极参加书画界的各项社会活动,他曾被聘为“长城图”百米长卷的顾问。他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多次上祁连、登华山,走长白,谢子衡那具有风骨,雄秀相融的画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著名花鸟写意画家王雪涛先生从国外访问归来,找到谢子衡说,南张(大千)北溥(心畲)都在国外,他建议名画家联名写信劝张,二老回国,谢子衡也觉得此举有意义,就联名写信给张溥二人。但令人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样的爱国行动竟成为了他们的罪名,王雪涛和都被划为“右派分子”。突然间受到了政治上的打击,使谢子衡愤而弃笔,不再问画。
十年浩劫中,他又被派往大西北的甘肃嘉峪关,在酒泉职工医院中医科工作,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获得平反回到北京。那段日子对谢子衡来说是一断最难忘的时光,“人一下子变得开阔和豁达了许多。”
中国申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成功后,谢子衡非常高兴,他决定办个画展资助这次盛会,他把这个想法向亚运会文展部作了汇报,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很快就付诸实施,同时他还捐赠了1幅近4尺长的山水画,以表达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还特别作了一首诗“医画同成就,爱国一片真,念念从零始,启迪后辈人。”
人生态度
阔达心境
我国著名中医名家谢子衡,今年九十多岁,但依然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自如。很多人请谢老先生谈一下养生秘诀。而每次他都说没什么秘诀。2009年10月份,中央电视台特为他做了一次专访。他开始还是那句话:“我没什么秘诀。”而后一句话是:我的人生观就如同“大雁过河”。意思是,生活中遇事就像大雁过河一样,过河的时候,河里有大雁的影子,大雁飞过去了,河里的影子就没了。换句话说:事来而人始见,事去而心遂空。这也充分表现了一代名医的大智。
另外,还有个寓意,“大雁过河”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悟得深,看得远。这也让人让人联想到,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清心淡泊,随遇而安”。如今,人们对古人修身养性的事,知道得并不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挂符,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不少人以此书挂于厅堂,但很多人只是将古训名言成为一种装饰。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厚爱。“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东坡居士在给其侄儿的信中,曾将此阐释得十分透彻:“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其实,人生中的“淡”亦是与之相通的。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清新淡泊
走进谢子衡老先生的书斋,迎面是唐寅的一首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是谢老先生的座右铭,也正是这种“清心淡泊”的处世理念,成为谢子衡“业精于勤,乐亦忘忧”的人生追求,也是他长寿的根本所在。
传统养生学常讲:健身贵在度,养生贵在悟。换言之,健身需把握“适度”,养生应修炼“感悟”。老子讲,自可“无为”,自可“悟空”。“无为”是定力,“悟空”为净心。没有神智定力,就不能主导净心。“悟”的表现则为虚实兼顾。虚是心要空虚,排杂念、静心气、勿焦躁,实为心要专注、拼斗志、求真诚、循渐进。以达养生的最高境界。
佛家有“六根清净”之说,“耳不听恶,心不想恶,眼不观恶,鼻不闻恶,舌不尝恶,意不念恶。”能做到这六条,首先就要排除感官诱惑。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做到“清新淡泊”实不容易。所以,加强净心意念修养,建立高尚精神境界,深刻认知“大雁过河”的哲理,避开欲望和贪婪,是生命获得自然延伸,长寿百年的秘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6 12:09
目录
概述
个人介绍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