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礼立,男,
汉族,1939年3月11日出生于
上海市,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江汉大学荣誉教授。
人物经历
1939年3月11日,谢礼立出生于上海市。
1955年1月—1960年9月,在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60年1月—1984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前身)工作。
1980年1月—1981年1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中美科技合作研究。
1985年1月起,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94年,被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04年1月—2014年1月,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2019年9月,受聘为江汉大学荣誉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起,谢礼立开始倡导在地震研究中加入对强烈地震的观测,这项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基础。
谢礼立建立了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发展了适合中国仪器特点的观测和分析技术,他设计并负责的唐山三维台阵被国际学术界推为国际实验台阵,谢礼立发现并定量证实“在不大的均匀场地上,地震动仍存在明显差异”和“由于结构物的存在使地震动中包含与结构物自振周期对应的频率得到加强”;谢礼立提出了ABC、4P与4R等防灾减灾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谢礼立主要从事“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卫星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和“工程抗震设计样板规范”以及“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的研究。
1993年—1998年,谢礼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八五重大基金项目《城市与重大工程减灾基础研究》,并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和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据2020年4月
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谢礼立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以及著作多部,由谢礼立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国家推荐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于2004年正式批准颁布执行。
截至2016年11月,谢礼立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三项。
人才培养
谢礼立认为,“钱学森之问”说明国家急需高端人才,培养高端人才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高端人才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包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勇于超越的痴迷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善于合作的求同精神,其培养的关键是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如何培养本科生,谢礼立强调,本科生要着重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要着眼于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2010年1月22日,谢礼立应邀为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学院学子作了题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教训和对中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冲击》的学术报告。
2017年9月22日19:00,谢礼立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N楼报告厅为理学院和土木工程系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的报告会。
2019年11月21日下午,谢礼立应邀在
江汉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直面钱学森之问——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之思考》的专题辅导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谢礼立兼任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常委(1995年1月—2000年12月),
华南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双聘院士,国际地震工程协会名誉理事,国际地震工程协会副主席,IASPEI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
中国地震学会副会长,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专家,联合国特设专家组专家,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会长,
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秘书长、会长,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执行主任,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城市地震安全专家组专家,
同济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等刊物主编或编委、《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主编。
人物评价
谢礼立是中国强震观测和分析的主要奠基人,是中国防灾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开拓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评)
谢礼立是国际地震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在地震工程与安全工程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郭东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