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祥,1930年出生于阳春县双滘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阳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阳春市政协委员、阳春市文联名誉主席、阳春书画专修学院院长。1944年9月进入阳春县立中学初中。
1949年在广东省立两阳中学高中读书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于10月24日解放阳江县城,谢维祥和一批同学参加第四兵团,向广西、云南方向行军作战,驻守云南省边疆。1954年转业建设。回到故乡阳春县城。历任教师,在函授大学毕业,在阳春教师进修学校退休。谢维祥在读书时就喜欢书法,也喜欢读古诗文。他的书法功底,是在王羲之体的基础上,练习他有自己特色的行书体。1984年7月,阳春文联成立书法协会,会员选举谢维祥为会长,一直任职二十六年至今。谢老儿时,入蒙馆,始读《三字经》、《千字文》,习字描红。小学时,老师教其临摹颜、柳、赵字帖,打下练字基础。那时参加阳春县智能比赛,书法获奖,得到鼓舞,遂生向往。谢老在广州读书有机会常到书展馆参观,又得到老师指导,得益匪浅。后由颜柳转向“二王”,研习笔法、结体和技法,虽觉竭力辛苦,但颇有怡情之惬意。四九年,参加解放军,由于部队流动大,地域广,暂断练字,但有浏览名山大川、观看碑碣摩崖之便,就自然而然地对其学书法起着潜移默化作用。转业后,在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中文,评为高级讲师。教学之余,学写点诗词,铺纸泼墨,挥洒数张,非常抒情畅意。这才使谢老体会到书法之妙,领悟到纸上黑白分明,绝不似世间之混沌。唯它,可以当为生命。七六年,严冬过后,百花盛放,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出现了文艺复兴,书法热潮景象,各级书协,应运而立。八十年代初,谢老加入广东书协,九十年代初,又加入中国书协,如愿以偿。从此,才真正开始了书法艺术的人生。八八年,谢老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结合教学,系统地学习、研究了书论、书史、美学概论以及笔法、墨法、章法等技法。由于教学需要,五种书体、都得读读临临、勉竭心力,才懂得书法之为法为道。九二年,谢老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个展,展出60件作品。
广州日报记者区伟雄先生在该报作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报道。他说“在铁划银钩之间,总透出一份灵秀自然,文雅清逸的书卷气,这也许是受阳春山水熏陶的结果。”这个赞许,既是鞭策、激励,又是道出了谢维祥的艺术憧憬和追求。二零零一年,谢老在深圳举办个展,展出80件作品,均是自写诗词的作品。八七年出版《小学毛笔字教学》,作为中师函授教材。九四年出版《谢维祥书法作品选集》,作为阳春建市礼品,赠送嘉宾。九五年,出席广东省政协会议时,带了《选集》,奉赠同组文艺界委员,而著名作家杨干华委员,写了《奇丽山水有名家》,在文艺刊物发表,他写道:“我读谢老书法,如读阳春山水,但见清丽时,满纸绿水;磅礴时,乱石穿云。忽而斗折蛇行,忽而柳暗花明。”谢老觉有感过奖,愧不敢当。二零零四年,出版《谢维祥大篆千字文》,赠给阳春市政府,作为礼品之用。作品和传略收入《中国历代书法家名人大辞典》、《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等多部辞典。曾有作品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历史博物馆展出并获奖,和在北大荒书法长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园、翰苑碑林、国恩寺等名胜景点刻石。还有作品流传到日本、美国、加拿大、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