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代刘长卿诗作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运用舒缓的韵律淡笔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全诗将作者惆怅与孤独的心情含蓄地贯注到景物形象之中,景中含情,笔致清婉,其画面之生动,传情之深远,耐人回味,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诗歌艺术造诣。
作品原文
诗作版本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⑴
清川永路何极⑵?落日孤舟解携⑶。
鸟向平芜远近⑷,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⑸。
惆怅长沙谪去⑹,江潭芳草萋萋⑺。
词作版本
谪仙怨⑻
晴川落日初低⑼,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苕(tiáo)溪:水名。一名苕水。由浙江天目山的南北两麓发源,至小梅、大浅两湖口入太湖。酬:赠答。梁耿:中唐书法家,刘长卿的朋友。
⑵“清川”句:一作“清溪落日初低”。永路:长路,远路。
⑶落日:一作“惆怅”。解携:犹言分手。解,一作“自”。
⑷向:一作“去”。平芜:杂草繁茂的田野。
⑸前溪后溪:或以为即东苕溪和西苕溪。
⑹惆怅:一作“独恨”。长沙谪去: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西汉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谪,被贬职。
⑺江潭:江畔。芳草:香草。芳,一作“春”。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一作“凄凄”。
⑻谪仙怨:词牌名。其格式即六言律诗。
⑼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白话译文
版本一
清清的江水长又长,到哪里是尽头?夕阳西下,孤零零的船儿解开了缆索。
群鸟在田野上飞翔一忽儿近一忽儿远,闲人在船上听凭溪水飘荡忽东忽西。
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有千里万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山前溪水山后溪水。
又要贬谪到长沙去而令人伤感失意,怀人的情思就像江边的香草那样浓郁。
版本二
晴明的江上落日开始接近地平线,我伤感地在孤舟上与友人离别。群鸟向着草原忽远忽近地飞翔,闲人随着流水忽东忽西地漂游。
空中白云千里万里飘忽不定,皎洁月光朗照前溪后溪。贬谪长沙的伤感难以忘却,只有江畔一片连绵不绝的春草让我与友人相接。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以后,当时刘长卿因受到鄂岳观察使吴仲孺的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行经苕溪。从题目看,此诗是寄给梁耿的;从内容看,梁耿当时也在贬所。康骈剧谈录》卷下:“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吹之为曲,长卿遂撰其词,意颇自得,盖亦不知其本事。”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作品运用舒缓的韵律淡笔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
开头两句,以回忆起笔,描写了作者数年前因友人梁耿被贬谪远离时在苕溪为之饯行的情景。诗以送别时眼前的“清川”落笔。清川长长,与梁耿的去路一样,不知终点在哪里。落日时分,孤舟在川,两人只得分手。“落日”预示暮色的将临,给人的联想是前途黑暗。“初”字以敏锐的直觉,抒写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话别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孤舟”所呈现的是凄凉无助,它标志着人生境遇的险恶。这两句极好地衬托来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和人的悲苦心情。
三四两句描写了别后情景。远处近处的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没有踪影,入随着流水,各分东西。这里,设景有象征意义,鸟飞平芜,渐渐隐没,象喻梁耿远去;溪水东西流,象喻人之离别,景中有情。友人离别后的惜别怅惘的心情,都在离别的场景中透露出来。上句中的“向”字写飞鸟凌空展翅,在广阔的平芜上空任意来往,显得极为自由活跃;下句的“随”字写自己受名缰利锁的束缚,只能随人俯仰,欲罢不能,显得极为拘窘可悲。这两句情含景中,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五六两句,写别后思念之深。白云、明月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千里万里,白云迷蒙,这是梁耿远去贬所沿途云路漫漫的情景,也是他心路迷茫的真实写照。前溪后溪,明月朗照,这是作者留在送别地望月思友的情景,也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作者这里是说尽管与友人相隔“千里万里”之遥,但飘然浮动、连绵不断的白云却可传载友谊;在同样皎洁的月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相距再远,也只是“前溪后溪”之隔。浓厚的友谊跨越了巨大的空间界限,以白云与月光为纽带,将其二人紧紧连在一起。这两句写得深情而婉转,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写作者竭力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而终于无法解脱的情状。“惆怅”句点明他此次远行的原因,远谪长沙,梁耿固然惆怅不已,作者也感到惆怅,为他的远谪感叹不已。这里十分坦白地写出作者对友人遭贬的不平与愤慨。而作者自己,也是遭受了同样的不幸。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之语。“江潭”句写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驰骋的心绪回到现实中来,眼望无尽的芳草,倍感茫然凄凉,充塞于心头而又聊可与友人相接的,唯有一片延绵不断、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而已。由此可见,他们彼此的心境都是非常悲苦的。
此诗景中含情,笔致清婉,结句虽含慰藉,意实深悲,伤感之情,寄于言外。全诗六言八句,每句作三次停顿,音节短促激越,有一波三折之妙,颇能传达出作者抑郁不舒的哀切心情。中间两句对仗工整,不仅有律诗的严整,而且多用民歌语言,有歌词的通俗和回环荡漾的情致,因此很适合于传唱。窦弘余《广谪仙怨序》称刘长卿撰写此作后,曾“吹之为曲,意颇自得”,足见作者自己对这篇作品的欣赏程度。
名家点评
明人顾璘:是六言诗法。(《批点唐音》)
明人周珽:恬淡容与。(《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人毛先舒:《谪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马嵬事,索长笛制新声,乐工一时竟习。其调六言八句,后刘长卿、窦弘余多制词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时,第有调无词也。说详康骈《剧谈录》。案此调即唐人六言律,盖权舆于《回波乐》词而衍之。郭茂倩《乐府》称《回波乐》为商调曲,疑此词亦商调也。(《填词名解》卷一)
清人曹锡彤:前二韵以惜别梁耿言,后二韵以苕溪酬寄言。此诗后入乐府,词题作《谪仙怨》。窦弘馀《广谪仙怨》序曰:……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长卿遂撰其词,吹之为曲。盖亦不知本事。(《唐诗析类集训》)
近人张德瀛:小令本于七言绝句夥矣,晚唐人与诗并而为无所判别。若皇甫子奇《怨回纥》,乃五言律诗一体。刘随州撰《谪仙怨》,窦弘余、康骈又广之,乃六言律诗一体。冯正中《阳春录》《瑞鹧鸪》题为《舞春风》,乃七言律诗一体。词之名诗余,盖以此。(《词徵》卷一)
近人俞陛云:长卿由随州左迁睦州司马;于祖筵之上,依江南所传曲调,撰词以被之管弦。“白云千里”,怅君门之远隔;“流水东西”,感谪宦之无依,犹之昌黎南去,拥风雪于蓝关;白傅东来,泣琵琶于浔浦,同此感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作者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9 15:5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