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故居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嗣同故居又称“大夫第”,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区北正南路101号,谭嗣同故居始建于明朝末年,原为周姓祠宇,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曾任浏阳县吏)买下作为私第并改造成庭院式民居建筑。
历史沿革
谭嗣同故居原为周姓祠宇,到清代几经修葺,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买下,改造成庭院式的民宅建筑。因谭嗣同父亲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故其宅第奉旨命名为“大夫第官邸”,简称“大夫第”。
1998年,谭嗣同故居完成修复,在纪念谭嗣同殉难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谭嗣同故居建筑面积762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主体建筑沿中曲线延伸二进院。谭嗣同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覆小青瓦,三进五开间,两侧列私塾、花园、仓廒、杂物等。现存前、中、后三栋及过亭等主体建筑,大小房间计24间,面积762平方米。
文物遗存
谭嗣同故居馆内基本陈列包括“自小立志磨练成长”“立志匡时变法维新”“百日维新变法献身”“浩气长存影响深远”4个板块,展现了谭嗣同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故居和纪念馆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保存完好,为研究清代祠宇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
在谭嗣同故居的“石菊影庐”书房里,陈列着两张七弦琴——“崩霆”和“残雷”(复制件,原件分别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系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谭嗣同取故居院内一棵被雷劈倒的梧桐树的残干监制而成。
崩霆琴,仲尼式,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黑色亮漆,无断纹,牛角雁足。琴背书魏碑体“崩霆”琴铭,下书“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腹款“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霹雳琴第一,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
残雷琴,落霞式,面底皆桐木,退光漆,无断纹,牛角轸足,承露刻梅花样,焦尾刻灵芝样。琴背书楷书填绿“残雷”琴铭,下书“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钤“壮飞”红印,腹款“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霹雳琴第二,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谭嗣同(1865—1898年),长沙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所著《仁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被誉为“19世纪末中国的《人权宣言》”。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创办时务学堂,主办《湘报》,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谭嗣同参与组织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因其思想上超前独到的见解与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文物保护
1994年,谭嗣同故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谭嗣同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所获荣誉
1998年,谭嗣同故居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区北正南路101号。
交通信息
谭嗣同故居地处浏阳市中心,距长沙城区仅1小时车程。浏阳市内26路、27路公交车,到谭嗣同故居站下车即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4: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文物遗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