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溪
发源于龙环山的河流
从森林茂密的龙环山(雷波县汶水镇与西宁分水岭)蜿蜒而来,或奔腾或舒缓,近百公里后注入浩浩汤汤的金沙江溪洛渡。这就是大部分夹于箐口、白铁坝和汶水之间的豆沙溪。
概况
简介
豆沙溪因为历史上经常因雨天水卷石头,状如大豆,沙砾倾泻,而得此恶名。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已经彻底洗心革面的豆沙溪,犹如一位大家闺秀,婉约、端庄、贤淑、亮丽等一切美人应有的品质一样也不缺,甚至还有一股小家碧玉的天真、秀丽、质朴、俏皮。走进豆沙溪,就和走进了人间仙境一样,形容她是世外桃源也不过分,令人流连忘返。
3月31日,从著名的溪洛渡水电站大坝出发,迎着阵阵花香,欣赏着白鸟的合唱,陶醉在春风里,笔者和友人一行三人,开始了这趟愉快的旅行。
详情
豆沙溪是金沙江下游左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东北部汶水镇。豆沙溪干流全长约17.4 km,流域全年集水面积190 km2。豆沙溪流域介于东经103°31′—103°43′,北纬28°16′—28°25′之间。豆沙溪干流发源于钻天坡山脉,最高海拔约2 450 m,整个流域呈树叶状,流向大致为由北向南,最后汇入金沙江。该流域年平均径流总量1.62亿m3,年平均径流深1 307.7 mm,年平均气温12.2 ℃,年平均相对湿度83%,年平均降水量852.5 mm,水量较为丰沛,年平均风速1.4 m/s。
生态
采用样线法,结合使用归纳法和访问法,于2011年3~7月对已获国家批准进行水电规划的四川省雷波县豆沙溪流域内的两栖爬行动物作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该流域两栖爬行动物共有3目11科23种,其中两栖动物有2目7科12种,爬行动物1目4科11种;该流域内两栖爬行动物均为东洋界种类,无古北界种类,分布类型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为主。根据流域两栖类栖息的生态特点,其生态环境划分为流水、静水、陆地(含陆地—流水、陆地—静水),分布的种类较为均衡;爬行类栖息的生态环境划分为林地、灌草丛、田地,其中灌草丛生态类型是该流域爬行类主要的分布区域。预测分析了该流域水电规划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保对策,为科学合理地对该流域进行水电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历史
豆沙溪·一条孽龙
豆沙溪的历史,是一条从悲壮走来的幸福。从黄狼沟开始,这条孽龙就开始祸害两岸居民。据当地村民讲,仅仅香樟坝至少就有七八家几十人被它残害。由于居民为生存而对树林进行的蚕食,国家伐木的破坏,豆沙溪一天天越来越像脱缰的野马,一下雨就肆无忌惮地干着坏事。
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后,当地人用上了电和沼气,植被才一天天多起来,鸟儿也翩然归来。这条叫豆沙溪的当地母亲河,真的已经名不副实了。我们逆流而上,感觉她已经美得来让人心醉。
豆沙溪景点
自然景观
豆沙溪流域的滮水崖瀑布又叫香樟瀑布,位于香樟村的西北方向一公里处,通公路,悬崖峭壁垂直落差百余米,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幻化无穷,经豆沙溪汇入金沙江溪洛渡水库。
人文景观
补缺楼位于香樟村南方的螺丝田,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且稻田地形如螺丝故名螺丝田,在收尾处有个缺口,有溪水潺潺流向豆沙溪通往金沙江溪洛渡库区,按照风水习俗,这个缺口对当地人不利,以致连年不顺,最终于清朝中期在此修建了这座补缺楼,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补缺楼高四层,南面第二层浮雕繁体镶框补缺楼三字,西面第三层外墙上,一花式大圆圈中有个繁体福字,北面第三层外墙上,一花式大圆圈中有个繁体福寿字,
补缺楼福寿双全,寓意福寿双全,虽然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可见,像补缺楼这样有名称的人文建筑,在方圆百里是绝无仅有的;每层一个小窗分别向四方开,且每层楼以活动楼梯上下,据传说是为防止被外敌入侵时易守难攻,说明补缺楼在当时还兼具防卫土匪强盗入侵的作用。补缺楼东、南方翠竹成林,西面是形如海螺的梯田,叫螺丝田;北面为民居。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2 13:34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