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根腐病
植物病害
豌豆根腐病主要是由茄类镰孢豌豆专化型引起的、发生在豌豆的病害。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重病株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色,呈细腰状,病部皮层腐烂,或开花后大量枯死,颗粒无收,全田一片枯黄。
病原特征
豌豆根腐病病原为茄类镰孢豌豆专化型(学名:Fusarium solani (Martius) f. sp. pisi (Jones) Snyder et Hanse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此外,根腐丝囊霉(学名: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ehsler)、终极腐霉(学名:Pythium ultimum Trow)、根串株霉(学名:Thielaviopsis basicola (Berk.et Br.) Ferr.)、尖镰孢菌(学名:Fusariumoxy sporum (Schl.))等也可引起豌豆根腐病。
为害症状
豌豆根腐病在豌豆的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豌豆的根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黑色,纵剖根部,维管束变褐或呈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或叶色淡绿,个别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状,轻病株尚可开花结荚,但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重病株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呈“细腰”状,病部皮层腐烂或开花后大量枯死,颗粒无收,致全田一片枯黄。
侵染循环
根腐丝囊霉和终极腐霉均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藏卵器和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土壤中水分充足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发芽后穿透幼苗子叶下轴或根部外皮层侵入,经潜育即发病。
流行规律
气候、品种、轮作年限、土壤肥力对该病流行有一定影响。适于该病发生适温24~33℃,土温的影响常较土壤湿度大,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轮作年限超过13年病害明显减轻,前茬为胡麻或休闲地发病轻。
防治方法
豌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多,发病态势复杂。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参考发病情况,进行土壤带菌检查。所得结果可作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的依据,特别是作为合理轮作与选择药剂的依据。防治豌豆根腐病,首先要选种抗病品种,在缺乏抗病品种时,要尽量选种抗逆性强,发病较轻的丰产品种。豌豆不宜连作,常发田块更要及时换种谷类作物。病田要彻底清除病残体,深耕细耙,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要提高播种技术,适期播种,促进出苗。要搞好水肥管理,合理排灌,不要大水漫灌,实行配方施肥,供给豌豆充足的养分,提高抗病性、抗逆性。
药剂防治是防治根腐病的重要措施,可采用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灌根、喷淋等多种方式,配套实施。以腐霉菌、根腐丝囊霉为主的可使用甲霜灵、三乙膦酸铝、甲霜灵·锰锌、嗯霜·锰锌、恶霉灵等对卵菌有效的药剂。对于镰刀菌、根串株霉引起的根病,可使用多菌灵、苯菌灵或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对于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病害可使用恶霉灵、甲基立枯磷、井冈霉素、苯噻氰、拌种双等药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3:20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