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鹿属(学名:Axis Genus)是偶蹄目、鹿科的一属偶蹄动物。共有四个物种。模式种斑鹿:肩高90厘米,体重可达85千克。背面浅红褐色,具斑点,腹面白色。雄鹿生角,分三杈,可长大75厘米。站立时肩高0.6-1米,体长约1.5米。身体颜色呈红色,腹部、腿内侧和短尾巴下方有白色。雄性往往颜色较深,面部有黑色斑纹。它们还有由三个尖齿组成的鹿角,长度可达近一米。特征性的白斑出现在两性中,并在动物的一生中纵向成行延伸。一条黑色的背部条纹贯穿动物的背部。
动物学史
Cervus axisHyelaphusAxisHyelaphus属被认为是Axis的一个亚属。
然而,形态分析显示Axis和Hyelaphus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年晚些时候的一项系统发育研究表明,Hyelaphus比Axis更接近Rusa属。斑鹿被揭示为并系,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Hyelaphus相距较远;人们发现斑鹿与
泽鹿(Rucervus duvaucelii)和
熊氏鹿(Rucervus schomburgki)形成一个分支。据估计,大约5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早期,斑鹿在基因上就与Rucervus(泽鹿属)谱系发生了分歧。以下分支图基于2006年的系统发育研究:
形态特征
豚鹿属共有4个物种,模式种是斑鹿: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鹿。雄性肩高90-100厘米,雌性肩高65-75厘米;头体长约为1.7米。未成熟的雄性体重为30-75千克,较轻的雌性体重为25-45千克。成熟雄鹿的体重可达98–110千克。尾长20厘米,有一条沿其长度延伸的深色条纹。该物种具有性别二态性;雄性比雌性大,只有雄性才有鹿角。
背部(上体)部分呈金色至红褐色,完全覆盖着白色斑点。腹部、臀部、喉咙、腿内侧、耳朵和尾巴都是白色的。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沿着脊柱(背骨)延伸。斑鹿有发达的眶前腺(靠近眼睛)和坚硬的毛发。它的后腿还具有发达的跖骨腺和足腺。雄性的眶前腺体比雌性的大,经常会因某些刺激而打开。
每个鹿角上都有三条分支。眉齿(鹿角的第一部分)大致垂直于横梁(鹿角的中央柄)。鹿角为三叉,长近1米。与大多数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鹿角每年都会脱落。鹿角以软组织(称为鹿茸)的形式出现,并随着组织中从尖端到底部的血管矿化和阻塞而逐渐硬化为骨结构(称为硬鹿角)。
蹄长4.1-6.1厘米;前腿的蹄比后腿的蹄长。脚趾逐渐变细至一个点。
齿式:0.1.3.3,3.1.3.3
栖息环境
豚鹿属的物种在各种栖息地中茁壮成长,但会避免出现在极端环境,例如茂密潮湿(常绿)森林和开阔的半沙漠或沙漠。最佳的栖息地是潮湿干燥的落叶林地区,尤其是毗邻的干刺灌丛或草原。这些栖息地的斑鹿密度最高。亚热带的短草原、沼泽草地和毗邻森林地区的空地、沿海干燥的常绿森林,也栖息于柚木和娑罗双的混合林或种植园。
栖息地的利用随季节变化,反映了食物的供应情况。在凉爽干燥的季节和初夏(11月至翌年5月),豚鹿会使用更多树木繁茂的栖息地,那里有落下的果实、落叶和枯枝落叶。在开阔的草原和热带干燥荆棘林中,豚鹿密度随着季风降雨的开始和植物生长的旺盛而增加。在它们分布的森林和草原栖息地错综复杂的地区,栖息地利用的季节性模式可能很复杂。
生活习性
行为
豚鹿属的物种喜欢单独活动,偶尔有2-3只聚在一起,但从来不集结成大群。但在发情季节和采食场所常集成临时小群,每群数只到10余只不等。白天,它们躲进树林草丛之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这种本能有利于扩大种群。豚鹿腿短,行动时喜欢低着头,所以动作又不及梅花鹿那样敏捷。
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豚鹿往往在黄昏时分活动,白天活动较多,夜间也有一些活动,尤其是在炎热和潮湿的季节。在某些地区,它似乎变得更加夜间活动和孤独,大概是由于狩猎压力。主要社会群体是雌性和小鹿。当更多的豚鹿聚集在一起时,它们不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观察到多达20只动物聚集在火灾后以新枝为食。也在大型水体附近的短草地上经常看到40-80只动物聚集在一起。
食性
主要以幼草为食,尤其是白茅属和甘蔗属的植物。也食用草、花卉、水果和灌木(灌木的嫩叶和芽)。与水鹿相比,豚鹿更像是一种食草动物,而不是一种植食性的物种。
白天常隐于湿地内高草丛或芦苇丛中,以苇草的茎叶等为食,亦常到烧荒后再生的嫩苇草处觅食。也吃芦苇叶及其它的水草,还会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作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巴拉望(卡拉棉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威安岛)、印度次大陆北部平原至缅甸和印度支那部分地区。
繁殖方式
豚鹿属的物种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在任何特定地点都会有一些高峰。雄性在交配季节往往会发出吼叫,这可能是繁殖开始时间的一个很好的指标。4-5月繁殖,妊娠期约220-230天。它们通常每胎产1只小鹿,偶尔为2仔。幼鹿半年后断奶,8-12个月后就可离开母兽独立活动和觅食。
繁殖高峰期因地理位置而异。精子全年都会产生,但睾丸激素水平在鹿角发育过程中会下降。雌性有规律的发情周期,每个持续三周。雌性在产后2周至4个月内可以再次怀孕。拥有硬鹿角的雄性比那些有仅长出鹿茸或没有鹿角的雄性占主导地位,无论其大小如何。求爱是建立在抚育关系的基础上的。发情的雄性在交配季节禁食,并在发情期跟踪并保护雌性。交配前,它们会进行数次追逐和相互舔舐。
新生小鹿出生后会被隐藏一周,这个时间比大多数其他鹿要短得多。母鹿与小鹿的联系不是很牢固,因为两者经常分开,但由于鹿群有凝聚力,它们很容易团聚。如果小鹿死了,母鹿可以再次繁殖,当年可以产两次。寿命为12-15年,最长达20年。雄性的生长期持续到7-8年。在野外的寿命只有5-10年。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11月17日:
极危(CR)1种;濒危(EN)2种;无危(LC)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