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草
豨莶、豨签或毛梗豨签的全草
豨莶草(学名:Sigesbeckia spp.)是豨莶、腺梗豨签或毛梗豨签的全草,一年生草本,茎四棱表,具槽及条纹;叶片下表面密被星状短柔毛;花序具总梗,花萼管状,外被灰色星状短毡毛,花冠白色或黄色,上唇边缘流苏状。花期4至9月,果期6至11月。豨莶草因江东人呼猪为豨,其草似猪莶臭,故名。
植物学史
豨莶草因江东人呼猪为豨,其草似猪莶臭,故名。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30-100厘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6.5厘米,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规则的浅裂或粗齿,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脉,侧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近无柄。头状花序径15-20毫米,多数聚生于枝端,排列成具叶的圆锥花序;花梗长1.5-4厘米,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形或匙形,开展,长8-11毫米,宽约1.2毫米;内层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5毫米,宽约1.5-2.2毫米。外层托片长圆形,内弯,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花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0.7毫米;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圆形裂片。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长3-3.5毫米,宽1-1.5毫米。花期4-9月,果期6-11月。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高30-110厘米,上部多分枝,被开展的灰白色长柔毛和糙毛。基部叶卵状披针形,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圆形或卵形,开展,长3.5-12厘米,宽1.8-6厘米,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具翼而长1-3厘米的柄,先端渐尖,边缘有尖头状规则或不规则的粗齿;上部叶渐小,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部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基出三脉,侧脉和网脉明显,两面被平伏短柔毛,沿脉有长柔毛。头状花序径约18-22毫米,多数生于枝端,排列成松散的圆锥花序;花梗较长,密生紫褐色头状具柄腺毛和长柔毛;总苞宽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密生紫褐色头状具柄腺毛,外层线状匙形或宽线形,长7-14毫米,内层卵状长圆形,长3.5毫米。舌状花花冠管部长1-1.2毫米,舌片先端2-3齿裂,有时5齿裂;两性管状花长约2.5毫米,冠檐钟状,先端4-5裂。瘦果倒卵圆形,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6-10月。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较细弱,高30-80厘米,通常上部分枝,被平伏短柔毛,有时上部毛较密。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圆形、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11厘米,宽1.5-7厘米,基部宽楔形或钝圆形,有时下延成具翼的长0.5-6厘米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规则的齿;上部叶渐小,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宽0.5厘米,边缘有疏齿或全缘,有短柄或无柄;全部叶两面被柔毛,基出三脉,叶脉在叶下面稍突起。头状花序径10-18毫米,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排列成疏散的圆锥花序;花梗纤细,疏生平伏短柔毛。总苞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有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枚,线状匙形,长6-9毫米,内层苞片倒卵状长圆形,长3毫米。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背面疏被头状具柄腺毛。雌花花冠的管部长约0.8毫米,两性花花冠上部钟状,顶端4-5齿裂。瘦果倒卵形,4棱,长约2.5毫米,有灰褐色环状突起。花期4-9月,果期6-11月。
分布范围
豨莶: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还广布于欧洲、俄罗斯、朝鲜、日本、东南亚及北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腺梗豨莶: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毛梗豨莶: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及云南等省。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豨莶草喜温暖、湿润气候,忌积水。以富含腐殖质的肥沃黏土和沙质壤土为宜。其中,豨莶生于山野、荒草地、灌丛、林缘及林下,也常见于耕地中,海拔110-2700米。腺梗豨莶生于山坡、山谷林缘、灌丛林下的草坪中,河谷、溪边、河槽潮湿地、旷野、耕地边等处也常见,海拔160-3400米。毛梗豨莶生生长于海拔300-1000米的路边、旷野荒草地和山坡灌丛中。
育植技术
种子繁殖:可育苗和直播。①育苗:秋收后将土地耕深20厘米左右,来年谷雨前复耕1次,每公顷施堆肥75000-105000千克,整平作畦,播种,每公顷用种3.75千克,覆土1-1.5厘米,播后浇水,15-17天出苗,苗高5-10厘米时间苗,苗距5厘米。北方麦收后进行整地,施肥,作畦移栽(这时苗高30厘米左右),每畦2行,行距45厘米,株距30厘米。②直播,芒种前10天,在麦地行间开沟,深3厘米,覆土2厘米。每4公顷用种最7.5千克,播后浇水。麦收后苗高7-10厘米时,行距45厘米,株距30厘米。
田间管理:苗高6-10厘米时,即行浇水和锄草。苗高30-45厘米时追施人粪尿或饼肥,施后浇水,或每公顷施硫酸铵75千克。在植物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
主要价值
豨莶草辛散苦燥,善祛筋骨间风湿且能行痹止痛,生用性寒,善化湿热,故风湿痹痛偏湿热者用之甚佳。酒蒸后其性转甘温,泻中有补,于祛风湿中寓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肢体麻木、中风手足不遂,以及头晕耳鸣、失眠心烦等。稀苍草生用还有祛风止痒之功,用于皮肤风疹、湿热瘙痒等。
豨莶草出自《唐本草》;“豨莶,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田野皆识之。”“猪膏莓,叶似苍耳,茎固有毛,生下湿地,所在皆有。”《蜀本草》:“《图经》云,(豨莶)高二尺许,子青黄,夏采叶用,所在下湿地有之。”“猪膏莓,叶似苍耳,两枝相对,茎叶俱有毛,黄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之。”《本草图经》:“豨莶,春生苗,叶似芥菜而狭长,文粗,茎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暴干用。近世多有单服者,云甚益元气。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暴干,入甑中,层层涵酒与蜜,蒸之又暴,如此九过,则已气味极香美。谐州所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本经》意同,惟文州高邮军云性热无毒,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晒。
纲目》:“《唐本草》谓豨莶似酸浆,猪膏母似苍耳,列为二种。而成油《进豨莶丸(方)表》,言此药与本草所述相异,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张咏名《(进)豨莶丸表》言此草金棱银线,素茎紫荄,对节而生,蜀号火杴,茎叶颇同苍耳。又按沈括《笔谈》云,世人妄认地菘为火杴,有单服火杴法者,乃是地菘,不当用火杴,火杴乃本草名猪膏母者,后人不识,重复出条也。按此数说各异,而今人风痹多用豨莶丸,将何适从。
李时珍常聚诸草谛视,则猪膏草素茎有直棱,兼有斑点,叶似苍耳而微长,似地菘而稍薄,对节面生,茎叶皆有细毛,肥壤一株,分枝数十,八、九月开小花,深黄色,中有长子,如同蒿子,外萼有细刺粘人;地菘则青茎,圆而无棱,无斑无毛,叶皱似菘芥,亦不对节。观此,则似与成、张二氏所说改编相合。今河南陈州采豨莶充方物,其状亦似猪膏草,则沈氏谓豨莶即猪膏母者,其说无疑矣。苏恭所谓似酸浆者,乃龙葵,非豨莶,盖误认尔。但沈氏言世间单服火杴,乃是地菘,不当用猪膏母,似与成、张之说相反。今按豨莶、猪冒母条,并无治风之说,惟《本经》地菘条有去痹除热,久服轻身耐老之语,则治风似当用地菘,然成、张进御之方,必无虚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风之功乎。而今服猪膏母之豨莶者,复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见有服之者,则豨莶之为猪膏,尤不必疑矣。”
药材性状
性状鉴别
圆柱形,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枝对生,节略膨大,密被白色短柔毛;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白色髓部。叶对生,多脱落或破碎;完整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6.5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翅柄,边缘有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被毛,下表面有腺点。有时在茎顶或叶腋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鉴别:黄绿色。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叶上下表皮多见非腺毛,常断裂,完整者1-8个细胞,有的细胞缢缩。头状大腺毛,头部类圆形或半圆形,由数十个至百余个细胞组成;柄部常断裂,细胞排成3-7列。叶下表皮可见双列细胞小腺毛,顶面观长圆形或类圆形,两两相对排列似气孔。花粉粒类圆形,直径18-32微米,表面有刺状纹饰,具3孔沟。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克,加甲醇10毫升,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奇壬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1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按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0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