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蹄目貘科哺乳动物
貘科(学名:Tapiridae)为奇蹄目下的一科,根据全球生物名录 (COL),截至2024年12月,该科共有3属5种3亚种,分别为Acrocodia、Tapirella、貘属(Tapirus)。貘科动物体型像驴,尾巴短,全身有鬃毛,帮助其在灌木丛中移动。眼小,耳椭圆,前脚四趾,后脚三趾。鼻吻部肉质、柔软,牙齿42至44颗,齿型与马科动物相似。
动物学史
化石记录显示,马、犀牛和貘这些奇蹄目动物都是由一种古老的物种——始祖马(Hyracotherium)演化而来的。遗传学研究证据表明,貘和犀牛关系尤为接近,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支持它们是姐妹群。
最早的貘科类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当时北美和亚洲出现了一种叫做犀貘(Heptodon)的貘超科成员。犀貘与现代貘非常相似,只是没有长鼻且体型只有现生貘类的一半大小,但它并未被归入貘科,而是属于貘类干群成员。
真正意义上的貘科成员出现在渐新世早期,欧洲有原貘(Protapirus)这一类群,后来在新世早期在北美洲进化。到了中新世,出现了几乎与现生貘类相同的中新貘(Miotapirus),中新貘在中新世期间从北美洲传播到亚洲。在更新世期间,貘科动物又扩散到南美洲,但随后在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绝灭。最后,现生貘类在上新世期间演化出现。
2013年的研究通过对貘科动物的线粒体DNA(mtDNA)序列分析发现,南美貘和山貘支系的大致分化时间约为50万年前,中美貘的分化时间为500万年前,而马来貘支系的分化时间为900万年前。
形态特征
总体特征
貘科动物的体型类似于驴,有一条很短的尾巴。它们的身体后圆前细,全身覆盖着鬃毛,这使它们能够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快速移动。它们的眼睛很小,位于头部侧面,呈红色,耳朵呈椭圆形,直立且不太灵活。貘的前脚有四趾,后脚有三趾。貘科动物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它们的上唇和鼻子延伸成一个短短的前伸躯干,此外,貘的头骨前端的鼻骨很短并向前突出。貘科动物的牙齿结构与马科动物相似,齿式I3/3、C1/1、P4/4、M3/3,总共有42至44颗牙齿,其中门齿呈凿形,犬齿呈圆锥形。
各物种特征
马来貘是四种貘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亚洲唯一的貘种。它们的体长在1.8至2.5米之间,站立时高度为90至110厘米。体重通常在250至320千克之间,但一些成年的马来貘可以达到540千克。雌性的体型通常比雄性更大。马来貘的身体中部覆盖着一大片白色的体毛,头部和后腿为黑色体毛,容易辨认。
南美貘可以通过其从前额到肩膀的粗而坚硬的鬃毛来辨认,这是其他三种貘没有的特征。南美貘的体型相当于一匹小马,体长可以达到1.8至2.5米,体重在150至320千克之间。
中美貘的平均体长为2米,身高通常在73至120厘米之间,体重在150至400千克之间。它们的短毛是深棕色,后躯有一层厚实的硬皮,面部和喉咙上有独特的奶油色标记,眼睛后下方的脸颊上有一个黑点。
山貘虽然是所有貘中体型最小的,但却是热带安第斯山脉最大的哺乳动物。山貘的毛发是黑色或深棕色,嘴唇和脸颊上的毛为白色,成年山貘的臀部有两个典型的无毛斑块。它们平均长约1.8米,高度为0.75至1米,体重通常在136至250千克之间,雌性通常比雄性重25至100千克。
卡波马尼貘是现存最小的貘,总长130厘米,肩高90厘米,体重约110千克,与南美貘不同,该物种毛发颜色更深、鬃毛更低、前额更宽,体型更小。
栖息环境
貘科动物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喜欢有永久水源且树木和草丛繁茂的地方。此外,它们也能适应干燥的落叶山林环境。马来貘的栖息地范围从海平面到海拔2000米的热带雨林、低山地森林,以及再生林和次生林中。南美貘主要栖息在海平面到海拔4500米的热带低地雨林和湿地,但在季节性干燥的地区如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也能发现它们。中美貘生活在海平面到3600米的热带雨林、低山林、落叶林以及被洪水淹没的草原和沼泽地区。山貘则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到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和经常被云雾覆盖的云雾森林中。卡波马尼貘主要生活在森林和大草原交错的地方。
分布范围
貘科动物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美洲和东南亚地区。其中,马来貘主要分布在泰国南部和缅甸南部,穿过马来亚半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南美貘的分布范围从北方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圭亚那群岛,延伸到南方的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以及西方的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中美貘分布在墨西哥的瓦哈卡省,横跨中美洲的一部分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的西侧。山貘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北部的高海拔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卡波马尼貘分布在巴西亚马逊州、朗多尼亚州和马托格罗索州以及哥伦比亚的亚马逊省。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貘科动物主要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灌木丛中休息,晚上会在草丛或灌木边缘觅食。马来貘并不是完全的夜行性动物,它们通常在黄昏时分在无人打扰的森林中活动。南美貘虽然并非只在夜间活动,但它们更倾向于白天躲在森林里,晚上出来觅食。南美貘的视力有限,但嗅觉非常敏锐。中美貘因为体型庞大,散热困难,所以为了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通常在夜间觅食。山貘通常在黄昏和黎明时活动,但比其他貘种更为日间活跃。它们从午夜到黎明大多在睡觉,并在中午后最热的时候额外休息几个小时,通常选择植被茂密的地方安歇
沟通交流
貘科动物通过鼻子进行交流,生气时会用鼻子敲击对方并发出哼哼声,同时也会用鼻子寻找潜在的性伴侣。此外,貘科动物在感到恐惧、悲痛或痛苦时会发出尖叫声,用类似鸟叫的声音表达与幼崽分离时的焦虑,用咔哒声来让同类识别自己。在交配季节,它们会用鼻子发出气息声以示攻击性,当被激怒时则会发出呼哧呼哧的嘶吼声。气味也是貘科动物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雄性通过尿液留下气味标记,以宣示领地。
防御行为
貘的后颈皮肤厚达2.5厘米,这是它们抵御掠食者的一种有效防御措施。一旦受到攻击,它们会迅速逃到最近的水源或灌木丛中躲避。它们的夜行性习惯也有助于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貘通常是非常谨慎的动物,但在争夺配偶或保卫领土时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它们通过尿液或面部腺体留下气味标记来划定领土界限。当领地有重叠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好斗,露出牙齿,并将耳朵向前移动以显示敌意。通常情况下,其中一只貘会撤退。如果发生打斗,它们会试图咬对方的后腿并绕圈。由于貘有锋利的门牙,这种打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口。
集群行为
貘科动物主要是独居的,只有在食物短缺时才会成群结队。在交配季节,它们常常成对出现。貘科动物偶尔会一起进食,并进行无威胁的身体接触。在野外,人们也能看到一些由雌性貘和其后代组成的小型家庭。雌性貘会照顾幼崽直到它们1到2岁。有些中美貘家族会一起睡觉和活动。
觅食行为
貘科动物是食草动物,主要食物包括低矮的陆生植物,如嫩叶、芽、细枝和果实,偶尔也会食用水生植物。它们醒着的时候花大量时间觅食,用鼻子在地面上探寻食物。觅食时,它们用肌肉发达的鼻子抓住植物并将食物送到嘴里。中美貘每天要吃大约40千克的植被。山貘会摄入各种各样的植物,以避免体内积累过多某一种植物的毒素。南美貘和山貘通常在夜间进食。马来貘每天摄取的食物量为其体重的4%至5%,并且它们非常渴望摄入盐分,常常跋涉5公里以上寻找盐来舔食。卡波马尼貘主要觅食棕榈树Attalea maripa、Orbignya phalerata和Astrocaryum aculeatum的叶子和种子。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繁殖期
不同种类的貘科动物有不同的繁殖季节。南美貘和中美貘全年都可以繁殖。马来貘通常在5月和6月繁殖。山貘通常在雨季开始前交配,并在第二年的雨季早期分娩。
发情交配
貘科动物的发情周期通常为28到32天,每次发情持续24到96小时。雌性貘一般在2到3岁时性成熟,雄性比雌性晚几个月性成熟。在雌性发情周期的28至32天内,雄性貘会与雌性交配。雄性貘经常为了争夺雌性而打斗,只有胜者才能与雌性交配。所有种类的貘在交配前都会进行一系列求偶行为,包括发出短促的喘息声或尖叫声、口哨声,偶尔还会喷尿。在交配时,貘会咬对方的耳朵、脚和身体两侧。交配通常持续15至20分钟。交配结束后,雄性和雌性会鼻子对着尾巴站起来,试图嗅对方的生殖器。
妊娠
貘科动物通常每次只会生下一个幼崽,极少数情况下会生下两个。它们的妊娠期通常在380天到410天之间。生产过程大约持续2小时。
生长特性
母貘在生产时会站起来,幼崽头朝下出生,眼睛是睁开的。通常在出生一到两个小时内就能站立起来。幼崽出生后,母貘通常会吃掉胎盘。幼崽在出生后的两到五个小时内会进行第一次哺乳,每天会被喂养两到三次。幼崽在两周大时就能开始吃固体食物,三周大时就能下水游泳。在幼年貘独立之前,所有的照顾和保护活动都是由母亲完成的。
貘科动物幼崽出生时体重一般在3.2至7千克之间,但马来貘幼崽的平均体重为9.4千克。通常幼貘在6至10个月时断奶,它们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大约1年,大多数幼崽在18个月大时独立,雄性一般不参与抚养幼崽。幼貘的皮毛图案与成年貘不同,是深红褐色并且有黄色和白色的条纹和斑点,这些斑纹通常在6个月左右消失。
下级分类
截止到2024年,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所示,该科共有3属5种3亚种,分别为Acrocodia、Tapirella、貘属(Tapirus),具体物种下表列出: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貘科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年版的文件中,其中南美貘在附录Ⅱ,其他3种在附录Ⅰ。
截止到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该科动物共有4种被列入,其中3种被评为濒危物种(EN),分别为马来貘、中美貘和山貘;1种为易危物种(VU),为南美貘。
种群现状
截至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数据显示,山貘的种群数量约为2500只。马来貘的种群数量约为2499只,其中马来西亚地区约有1500至2000只,泰国地区约有50至100只。中美貘的种群数量约为5500只,其中墨西哥地区约有1500只,危地马拉地区约有1000只,洪都拉斯地区约有500只,尼加拉瓜地区约有500只,巴拿马共和国地区约有1000只,哥斯达黎加地区约有1000只,哥伦比亚地区约有250只。对于南美貘,暂时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推断其种群数量,但其种群数量正趋于下降。
主要威胁
貘科动物面临的三大主要威胁是:人类为了获取肉食而进行的猎杀;由于道路建设和农业开发导致的栖息地破碎;以及当地农民侵占保护区和非法采伐。
山貘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安第斯山脉栖息地的大面积破坏。在1980年至1989年期间,委内瑞拉西部和哥伦比亚北部有一半以上的森林遭到破坏。此外,非法偷猎也是导致山貘数量迅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美貘的濒危状态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碎片化和人类的过度捕杀。中美貘只分布在狭窄的中美洲地峡,而中美洲约有70%的森林已经被破坏,因此中美貘面临着种群分裂的风险。由于中美貘的繁殖率较低,人类的捕杀对其种群的影响尤为严重。
南美貘主要面临的威胁包括过度狩猎、与牲畜的竞争以及由于森林砍伐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尽管它们在许多活动范围内的保护区受到法律保护,但这些法律执行力度不够,未能有效保护南美貘。
对马来貘生存威胁最大的是将森林转化为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尽管东南亚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业扩张,但马来貘仍然面临偷猎的风险,泰国等国家也存在走私马来貘的现象。
保护措施
马来貘在所有分布国家均受到法律保护,其栖息地的大部分区域也受到保护,包括泰国、缅甸、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多个国家公园。此外,印度尼西亚已制定了国家貘保护行动计划(2013年),但尚未在本地范围内有效实施。马来西亚自2014年11月开始制定国家貘保护行动计划,最终文件在2015年年中完成并由政府批准。然而,泰国目前尚无针对马来貘的国家行动或保护计划。
山地貘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已实施法律保护。哥伦比亚已发布并实施国家级山貘保护计划,其中多尼华纳卡斯卡贝尔火山群国家公园为主要保护区。2007年,厄瓜多尔在安第斯山脉中部开展了研究、教育和社区宣传,并在波多卡普斯国家公园评估貘的栖息地和饮食变化。秘鲁正制定山地貘保护计划,部分研究已启动,其他地区的保护提案也在政府审查中。
南美貘的分布范围处于多个保护区内,并受到多国的法律保护,但该措施并未有效实施,此外,在阿根廷东北部的森林中,为减少路杀情况的发生,修建了野生动物地下通道和天桥。
中美貘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多个保护区中存在,包括一些大型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巴拿马的土著领地(这些地区构成了貘的大部分栖息地)以及其他中小型保护区。此外,墨西哥制定了貘的“物种保护行动计划”,其目标包括栖息地和种群的保护,以及研究和保护目标。洪都拉斯制定了“洪都拉斯貘保护国家计划”,包括四个行动方向:栖息地和野生种群保护、异地保护、环境教育以及治理和公民参与。
物种危害
貘科动物可能对农作物造成重要损害,尤其是像玉米等主要谷物,这可能导致农民们遭受经济损失。此外,它们也可能成为寄生虫和疾病的携带者,这可能对人类和家畜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中美貘,它们常在水中排便,这可能对下游地区的水源和环境造成污染和健康风险。2003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在南美貘的体内发现了海豹分枝杆菌,这是一种已知的海洋哺乳动物中的结核病病原体。这表明了该物种可能成为这种疾病的潜在传播者,从而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群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主要价值
貘科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植物种子的传播者,通过吞食大量的果实和种子,并在不同地方排出,促进了植物的繁殖和多样性。南美貘是许多寄生虫的宿主,包括蜱虫、纤毛原生动物和蛔虫等。在巴西,南美貘甚至被驯化,可以拉犁,有时还被孩子们骑着玩耍。马来貘身上寄生着许多外寄生虫、内寄生虫、原生动物肠道寄生虫和血液寄生虫。
中美貘由于其稀有性和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性,成为了反映热带雨林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物种,并且吸引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兴趣。山貘通过折断树枝、撞倒树干等行为,为较小的食草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在一些地区,如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当地人会猎取貘科动物的肉、蹄子和鼻子,将这些部位用于民间医学治疗癫痫和心脏病,而貘科动物的肠道据说也被食用,被认为可以预防寄生虫感染。
相关文化
文学及文物
在中国历史上,貘这一动物形象也出现在古代文物中。1974至1975年间,陕西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早期文物“貘尊”,是一件形状独特的盛酒器皿,直到1993年才被专家正式定名为“貘尊”。此外,2014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出土的貘钮夔纹铜镜,也为研究东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描述为与熊相似的动物,但历史考古发现表明,貘与大熊猫是两种不同的动物。此外,在南美洲的印第安文化中,貘也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被用作部落的图腾,并在一些传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说
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被称为“食梦貘”的传说生物,它源自中国,并被描绘为能在夜晚吞噬人们噩梦的神奇动物。这一形象在日本作家小泉八云的《怪谈》中有所提及。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5 11:2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