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E.Norin在
库鲁克塔格西段作路线地质调查时命名。主要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和杂砾岩(冰成岩)的交互层,尚夹少量碳酸岩,底部多为一层底砾岩。沿走向火山岩(包括中基性火山熔岩、集块岩、火山碎屑岩)与碎屑岩、纹板岩、杂砾岩(冰成岩)的互层。
1937年E.Norin在
库鲁克塔格西段作路线地质调查时命名。命名剖面在西库鲁克塔格阿勒通沟的支沟贝义西(拜义西)乾谷。
本组原始命名地区的层型剖面较简单,E. Norin原始定义是指一套粗碎屑岩、灰岩及火山岩和一套角砾状粗蛇纹石-正片麻岩的巨厚杂岩,底部为一套厚层喷发-沉积岩。经邓自华(1959)等研究认为,原贝义西组实际包括了更古老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及片岩,不应属本组。同时认为E. Norin所定名的
阿勒通沟组与贝义西组为沿走向之相变。高振家、朱诚顺等(1979、1981)根据完整的照壁山剖面,将邓自华所修订的贝义西组(冰碛岩、火山岩为主)的上部单独分出称
照壁山组(碎屑岩),仅将下部称贝义西组。同时认为E. Norin所划分的阿勒通沟组与贝义西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层位,一部分与贝义西组为上下关系,建议予以保留该名称,赋予新的含义,该组并有酸性火山岩出现。
贝义西组主要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和杂砾岩(冰成岩)的交互层,尚夹少量碳酸岩,底部多为一层底砾岩。沿走向火山岩(包括中基性火山熔岩、集块岩、火山碎屑岩)与碎屑岩、纹板岩、杂砾岩(冰成岩)的互层。本组产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 Pseudozonosphaera verrucosa,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Leiopsophosphaera sp.等。该组主要分布在库鲁克塔格地区,西起库尔勒市以西拜什布拉克、西山口向东到尉犁县北部照壁山、辛格尔塔格及南部的雅尔当山,并一直东延到鄯善县以南的玉勒衮布拉克等地。其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在库鲁克塔格西部,碎屑岩、纹板岩及杂砾岩(冰成岩)较发育,并有较多的碳酸盐岩夹层,向东、向南至牙尔当山及玉勒衮布拉克一带则以火山熔岩占优势,厚度亦增大。岩层厚度一般变化在640—1670m。本组底部与青白口系
帕尔岗塔格群(
北塞纳尔塔格组)为不整合接触,底砾岩或冰成岩可超覆于下伏岩层不同层位;顶部与照壁山组为整合过渡。在本组下部火山岩中曾获 (814.1±97.3) Ma的Rb-Sr法全岩等时线年龄(据王炯章等1988),同时测得侵入于下伏前震旦纪变质岩并为贝义西组所不整合覆盖的花岗岩Rb-Sr法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920.6±90.9)Ma。故本组底部的年代约为800—850Ma。据李永安(1984)测定,本组的古纬度为32.6,古极地位置为-6.6φ;36.9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