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原益轩
日本哲学家、游记作家、植物学家
日本哲学家、游记作家和植物学家的先驱。早年学医,1657年他弃医而研究朱熹的新儒学著作。他写了近百种哲学作品,强调社会的等级本性,并把孔子的学说翻译成日本各阶层的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他写的小册子《女大学》讲的是三从四德,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看作是日本妇女最重要的伦理教科书。被尊为日本植物学之父。
简介
贝原益轩 Ekiken Kaibara,1630~1714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儒学家、博物学家、平民教育家,本草学家。名笃信,字子诚,初号损轩,退隐后改号益轩,通称久兵卫。曾在长崎、京都、江户等地游学。早年专讲朱子学,晚年对朱熹提出怀疑,转而接近于唯物主义。主张理气不可分。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理是气之理,理气决是一物,且无先后,无离合。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著作有《益轩十训》、《大和本草》、《慎思录》、《大疑录》等。
主要思想
生于筑前国(今福冈县)。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从14、15岁起广泛阅读医书、佛教和儒家的经典等。初时信仰佛教,后来反对。原先接受陆象山王阳明心学,到36岁前后改而崇拜朱熹。晚年主要受中国明朝哲学家罗钦顺等人影响。他根据自己用实证的方法长期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的结果,于85岁时著《大疑录》,批判了朱子学中的一些观点,走上了接近于唯物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古学派的先驱。
益轩博学、多能,注重民生日用之学,一生著述很多。他最后坚持的宇宙观是理、气合一论,其本质上是气一元论。他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气是物质性的,能产生万物;理是气之理,不能离开气而独立自存,不能产生万物;理须就气上认取;理和气是不可分的一物,而且无先后、无离合;气不断地运动、变化,太极阴阳道都不过是气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形式。
在人性问题上,益轩不同意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声称天地之性就是气质之性。他还批驳朱熹所谓性无死生的说法,断言人死后性就消失。
益轩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法的因素,他十分赞赏老子
另一方面,益轩认为天、人一理,主张儒教和日本的神道合一,并且提倡人们互爱以报答天地之恩。他重视中国的六经和《论语》,曾用通俗的语言写了《益轩十训》,其中《家训》、《和俗童子训》、《君子训》等,向日本民众灌输儒家的封建道德观念,从伦理思想方面维护德川幕府的统治。
贡献
益轩是日本本草学的创始人,编巨著《大和本草》(又名《大倭本草》,连附录共18卷),对日本药物学和博物学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他还写了《筑前国续风土记》等著作,介绍日本的自然风光、产业、技术等,在游记文学上别开生面。 益轩的主要著作还有《慎思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6 14:36
目录
概述
简介
主要思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