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子蟾
负子蟾科负子蟾属两栖动物
负子蟾(学名:Pipa pipa)是负子蟾科、负子蟾属两栖动物,又称苏里南蟾。身体呈流线型,躯干扁平似方形;皮肤光滑,背、腹部平坦;头较小,口内无舌;眼睑无法自由移动;后足蹼发达;体侧具侧线;荐椎前椎骨5-8枚,椎体后凹型,肩带弧固型。体黑褐色。没有耳后腺是其不同于蟾蜍的地方。
形态特征
负子蟾拥有扁平的比目鱼状外观、三角形的头部和小眼睛,看起来与大多数其他蟾蜍不同。有长长的手指,末端有四个星形感觉叶。身体呈流线型,躯干扁平似方形;皮肤光滑,背、腹部平坦;头较小,口内无舌;眼睑无法自由移动;后足蹼发达;体侧具侧线;荐椎前椎骨5-8枚,椎体后凹型,肩带弧固型。体黑褐色。没有耳后腺是其不同于蟾蜍的地方。
栖息环境
负子蟾是一种低地物种,通常栖息于海拔400米以下的区域。负子蟾一种水生物种,栖息于热带雨林中水流缓慢的河道、溪流回水区、池塘和水坑中,常藏身于水下落叶层下。它们也出现在被洪水淹没的森林中。
分布范围
负子蟾分布于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阿克里州、阿马帕州、亚马孙州、戈亚斯州、帕拉州、朗多尼亚州、托坎廷斯州)、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大陆部分)、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大陆部分)、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委内瑞拉大陆部分)。
生活习性
伪装
负子蟾凭借棕褐或橄榄色的皮肤以及如死亡般的静止状态融入环境,既能躲避天敌,又能捕食水中的甲壳类动物、鱼类和无脊椎生物。负子蟾在水底静止不动时,与水中的枯枝叶、水草等水中植物混为一体,无法分辨。为其捕食和躲避敌害袭击,提供了非常好的掩护。
食性
负子蟾是一种伏击型猎手,耐心等待毫无戒备的猎物经过。它的食物主要包括甲壳类动物、小鱼、蠕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当负子蟾用其星状指尖感知到猎物的动静时,它会迅速向前猛扑,一口吞下猎物。负子蟾作为夜行生物通过指尖的感应器官探测猎物,随后用无牙无舌的嘴产生吸力将猎物吞入,或直接用前肢兜捕猎物。
生长繁殖
求偶
雄性负子蟾通过弹动喉咙中的舌骨(hyoid bone)在水下发出求偶鸣声。当找到愿意交配的雌性后,雄性会用前肢环抱其背部,这种姿势称为抱合(amplexus)。
产卵
这对蟾蜍会保持交锁状态,在水中连续翻筋斗数小时,直至雌性排出约百枚卵。雄性随即为卵受精,并将卵推压至雌性背部。随后,雌性背部皮肤会增厚生长,将卵包裹在受保护的蜂巢状小囊中。
孵化
幼蟾并不经历幼虫或蝌蚪阶段——约3至4个月后,它们会以完全成形的约1.3厘米迷你蟾形态从母亲背部“破茧而出”。尽管这种“负重育儿”看似奇特,实则提高了幼体的安全性:藏于母体背囊中的幼蟾几乎不受天敌威胁,堪称动物界亲代抚育的典范。新生幼蟾出生后即可独立游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1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负子蟾的种群并未面临濒危,但其栖息地正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例如伐木、农耕和畜牧业的扩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8 08:3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