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臣
现代闻一多所作现代诗
贡臣》这本书,作者是闻一多。其主题为爱情,且有力的抨击了封建传统的两性关系。
作品原文
我的王!我从远方来朝你,
带了满船你不认识的,
但是你必中意的贡礼。
我兴高采烈地航到这里来,
那里知道你的心……唉!
还是一个涸了的海港!
我悄悄地等着你的爱潮膨涨,
好浮进我的重载的船艘;
月儿圆了几周,花儿红了几度,
还是老等,等不来你的潮头!
我的王!他们讲潮汐有信,
如今叫我怎样相信他呢?
作品赏析
第一是想象的独立化。闻一多认为,早期新诗“都有一种极沉痼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者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他提出,诗人应“跨在幻想的狂恣的翅膀上遨游”。想象是《贡臣》最显著的诗学特征之一。诗歌要表达的本来是一个相当现实的故事:“我”向一位姑娘求爱,竭尽忠诚,满怀柔情,谁知这位“冷面美人”却毫不理会,让“我”好生失望。这样的现实题材在闻一多笔下被作了全然的想象性处理:求爱的“我”被想象成一位前来朝贡的藩国小臣,被爱的姑娘就是接受朝贺的国王,“我”的爱意就是满载的贡礼,姑娘的心就是即将靠岸的港湾,海港的干涸象征姑娘冷漠的心。想象不仅将这一现实性的故事传达得极其形象生动、异彩纷呈,重要的还在于,这些想象性意象并不是现实性描述的点缀和补充,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意象世界。想象取得了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立化”。
想象的独立化是闻一多许多爱情诗的共同特征(如《失败》、《游戏之祸》等),但却不是中国现代新诗的普遍特征。中国现代新诗写爱情,仍然以这样的意象模式为典型:“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林徽因:《别丢掉》)。它以现实性的勾勒为基础,佐以想象的色调,但却并不刻意突出想象的独立性,这恐怕还是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有关。中国古典诗歌是在描述性的“赋”的影响之下成熟起来的,它特别强调“随物宛转”,“与心徘徊”须与“随物宛转”相结合。纯粹的想象性世界实际上是不受欢迎的。想象的独立化是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闻一多从浪漫主义诗论中沉取营养,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开拓了思路。
第二是喻象的选择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想象奇特,而这些富有比喻意义的意象本身也别具一格,很有认识价值。有心的读者可能会问:闻一多的爱情,为什么要选择“贡臣”与“国王”这样的意象呢?这样的意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含义?
“贡臣”与“国王”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典型表现之一。慑于“中央大国”君主的威名,那些比邻的藩属小国须历年派遣贡臣前来纳金送宝,讨取君王的欢心,求得自身的平安。大国君王也俨然以这些贡臣属国的保护人自居,恩威并施,显示自己的尊贵和权力,所以说,“贡臣”与国王关系的基本含义就是封建的不平等,属于保护与被保护,主子和奴仆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贡臣”与“国王”的关系就可以说是一切封建关系的象征。
就“爱情”而言,我们也可以说封建时代的男女不平等关系也是一种“贡臣”与“国王”的关系。当然男性是“国王”,而女性是“贡臣”。(如果考虑到女性本身也可能就是送给国王的“贡礼”,那么,这一关系的实质就更清楚了。)闻一多的“爱情”则公开以“贡臣”自居,以女性为“王”,这显然是有意识地向封建的两性关系挑战。
此外,我们也看到,闻一多借贡臣纳贡的痴迷急切表达出一种动人的自我奉献精神,为了心目中美的所在,不辞辛劳地千里奔波,又不甘寂寞地苦苦等待,这是不是也属于诗人那种“唯美主义”精神的折射呢?在美的感召下,他可以奉献一切,包括生命。诗人曾另有一诗《艺术底忠臣》,歌颂英国诗人济慈是艺术的“忠臣”,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一旦这种“美”存在于异性的身上,他就甘愿成为异性的“贡臣”,这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自然,这样分析,依然有些理性的比附之嫌,不过,既便是就闻一多的实际人生体验而言,也未尝就不可以寻找到这种痴迷与牺牲的根据。我们知道,诗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中,在兄弟姐妹的嬉戏游乐中,他并不曾过多地体验到孤独的意义,但是进入清华学校情况却完全不同了,他必须单独地面对人生与世界,那种深刻的孤独和寂寞感觉强烈地困扰着他,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无疑又加强了这一情感要求。因此面对异性表现出一种格外执著的痴情,以求对人生失落的一点补偿,这不也是很可理解的么?
第三,全诗充满幽默风趣的情调。《贡臣》虽然满含着对爱情的痴迷与渴求,但却并无更多的哀怨凄楚之叹,相反,在整体的情绪上,倒显得活泼风趣、诙谐俏皮。我认为,这一效果的产生也可以从诗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从意识层面来看,诗人显然有意将传统视为至高无上的男性写得如此的卑躬屈膝,把女性上升到冷冰冰的王座之上,以至对传统的两性关系表示出莫大的嘲讽。从无意识层面来看,诗人默默地沉浸在爱情的幻想中,但又笑吟吟地总结着爱情的虚幻,这是不是为了达到一种自我解脱的目的呢?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00:2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