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汉语
常用字(一级字),读作cái,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指财物;又通“材”,义为材料;又通“才”,义为才能、才干;又通“纔(才)”,义为仅。
财,形声字。从贝,才声。本义指财物。在小篆文中,该字左边为“贝”,表示古代曾用贝壳充当货币;右边为“才”,表示读音。《说文》:“财,人所宝也。” 《韩非子·说难》:“暮而果大亡其财。”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又通“材”,材料。《墨子·尚贤下》:“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孙诒让间诂引毕沅曰:“(财)同材。”又通“才”,才能。《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财者。”焦循正义:“财,即才也。”又通“裁”,制裁。《荀子·天论》:“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杨倞注:“财,与裁同。”又通“纔(才)”,仅。《汉书·霍光传》:“长财七尺三寸。”
新中国成立后,“贝(繁体)”简化为“贝”,“财(繁体)”类推简化为“财”。“财”字本义一直沿用到现在,特别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欲望膨胀,“财”甚至成了很多人生的追求。
《唐韵》昨哉切。《集韵》墙来切。𠀤音裁。《说文》:人所宝也。徐曰:可入用者也。《玉篇》:纳财,谓食谷也,货也,赂也。《易·系辞》:何以聚人曰财。注:财,所以资物生也。《书·禹贡》:底愼财赋。传:所愼者,财货贡赋。《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注:财,泉谷也。《礼·坊记》:先财而後礼。注:币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