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扩散
心理学术语
由于美国的“吉诺维斯”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人们开始接触“责任扩散”这一个新词。
简介
由于美国的“吉诺维斯”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人们开始接触“责任扩散”这一个新词。
事件
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实验
责任扩散是对旁观者效应的假设原因。指个人作为险情的旁观者,当有其他目击者在场时,他去承担助人责任的可能性,比独自在场时少。拉塔涅和达利为解释纽约发生的一名妇女凯蒂·吉诺维斯深夜呼救无人援助终于被害的案件而提出。研究者据此设计了实验:在会议进程中,假被试(扮演者)出现癫痫发作的迹象,观察参加会议人数(自变量)不同的情况下,旁观者采取救援行动的干预反应(因变量)。
结果发现,当出现危急的情况时,旁观者意识到自己是唯一的援助者,就有可能增强个人的责任感,作出干预反应的可能性会增大;而旁观者越多,责任感就越扩散,作出干预反应的可能性也将减少。后来的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如R.D.克拉克和L.E.沃德等通过现场研究提出了异议。认为责任扩散并非普遍的现象,更大的人群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更多的可能去提供帮助。如在地铁车厢中一个拿拐棍的病人(实验助手扮演者)突然摔倒就比一个醉鬼摔倒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它与在场人数的多寡无关。众人在场援助减少的原因较多,也并非都是责任扩散所致。C.J.摩尔根以“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cost-rewardmodelofhelp-ing)解释上述现象。他认为,当干预所付出的代价增加(危险性加大),同时不干预的得益也增加(不会受指责),责任扩散的效应便适用;假如干预所付出的代价低(无危险性),同时不干预所得到的报偿也低(可能受谴责),那么旁观群体规模的大小对助人行动不会有任何影响。在后一情况下,大群体中的个人和独自在场者一样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险情的旁观者能否产生助人行动并不完全受制于旁观者效应,其中也有多元的迷惘的干扰,而关键是道德义务感的强弱。
原因
(一)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二)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
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三)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13
目录
概述
简介
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