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损失,外文名:mass loss,观测和理论表明,一切
恒星在其演化过程中都不断损失质量。其途径有:
星风扩散,气壳膨胀(如行星状星云),爆发。研究恒星的质量损失对于了解各类恒星的物理状态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前两种方式的恒星质量损失被称为准稳态质量损失﹐因为在这些过程中﹐恒星本身的基本特徵(如温度和半径)并不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有的星在短时间内温度和亮度变化很大﹐星体爆发并抛射出大量物质。这些星包括超新星﹑新星﹑双子座U型变星(见矮新星)﹑
鲸鱼座UV型变星(见耀星)﹑
金牛座T型变星以及共生星等。超新星爆发时﹐抛射物质的总量可达一个太阳质量的数量级。新星爆发一次﹐所抛射的质量约为10~10个太阳质量。而新星爆发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损失质量。例如﹐双星
武仙座DQ是1934年爆发的新星﹐其轨道周期在逐渐增加。最近﹐根据周期变化率得到的
质量损失率为每年1.1×10太阳质量﹐说明这颗新星爆发以后持续地损失质量至少已有几十年之久。双子座U型变星﹑鲸鱼座UV型变星﹑金牛座T型变星的质量损失是从双星周期的变化﹑发射线的宽度以及谱线轮廓推算出来的﹐误差较大。它们的质量损失率为每年 10~10太阳质量。
行星状星云具有每秒20公里的膨胀速度﹐比逃逸速度(0.4公里/秒)至少大一个数量级。除了行星状星云外﹐有的星周围还有膨胀的气壳﹐例如B型发射星﹑沃尔夫-拉叶星和
天鹅座P型星。沃尔夫-拉叶星的气壳膨胀速度有的高达每秒 2﹐500公里(HD193793)﹐多数在每秒1﹐000~2﹐000公里之间﹐天鹅座P型星气壳的膨胀速度一般也在每秒30~250公里之间。气壳不断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