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骄人(拼音:pín jiàn jiāo rén)是一个
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司马迁《史记·
魏世家》。
成语出处
汉·
司马迁《史记·
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
田子方于
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然,奈何其同之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贫贱骄人”。
成语典故
有一次,
魏文侯和虞地的地方长老相约午时至郊外打猎。当天早上下雨而且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文侯乃赐酒群臣,君臣共饮。接近中午时刻,文侯间左右道:“午时到了没有?”左右答以时刻已到,文侯乃下令撤宴。
左右对他说:“天正下着大雨,根本无法打猎,何必空跑一趟。”文侯答道:“我和虞地长老有约,他们一定会在郊外等我,虽然天雨无法打猎,我还是应该前往赴约。”于是冒着大雨前往郊外去和虞地长老会面。魏国臣民听到这个消息,乃相互告诫道:“我们君王说话算话,绝不失信的。”此后,魏国的任何政教,朝令夕行,没有人敢大意违扰。
又有一次,魏文侯和田子方在饮酒时,边欣赏着音乐,魏文侯突然发觉乐师们在奏乐时有些错误,便向田子方表示:“钟声敲得不协调,好像左边的高了些!”田子方听了笑了起来,文侯问道:“先生笑些什么呢?”田子方说:“我听说做君王的,实在不必要对音乐如此在行吧!您的责任应该是多认识官员做事的对错才是啊!我看君王对音乐太关心,担心您反而要‘聋’于对官员才能的认识呢!”魏文侯听了,立刻起而答谢道:“先生讲得对,寡人承教了!”
魏国攻下中山后,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坐着车子准备前往中山,刚要出京都城门,碰上了田子方。太子击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看都不看,照直过去了。太子击挺生气,上前问田子方:“谁可以骄傲,是富贵的人还是贫贱的人?”田子方笑着说:“古往今来,只有贫贱的人才能骄傲,那些富贵的人是不能骄傲的。做国君的一骄傲,国就保不住;当大夫的一骄傲,家就保不住。楚灵王因为骄傲亡了国;智伯瑶因为骄傲被灭了族。而贫贱之人就不同了,他吃的是粗莱淡饭,穿的是旧衣、破鞋,他不仰仗富贵人,不争权夺利。要是贤明的君主来请教他,随他的高兴贡献点意见;要是君主不听他的话,他就拂袖而去。周武王能灭掉纣王,但拉不住首阳山的两个穷人,贫贱之人不神气,谁神气?”
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了一礼,奔中山国去了。
成语寓意
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是古时圣贤所赞赏的世风。田子方认为诸侯骄傲就会失国,大夫骄傲就会失家,而贫贱之士的意见不被采纳还可以到别国去。田子方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及隐士,他的回答体现了隐士群体遗世独立、清虚高蹈的人格追求。贫贱骄人指的是贫贱的人对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贱不移、抱道不曲的品格。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对这一精神的具体阐释。
成语运用
“贫贱骄人”指贫贱而有骨气,蔑视权贵。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补语。
宋·
朱熹及其弟子《
朱子语类·历代一》:“义刚论田子方‘贫贱骄人’之说,虽能折子击,却非知道者之言。”
明·
吴从先《小窗自纪杂著》:“贫贱骄人,傲骨生成难改;英雄欺世,浪语必多不经。”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寒士不贫贱骄人,则崖岸不立,益为人所贱矣。”
梁实秋《雅舍小品·窝头》:“不过打肿脸充胖子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愿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贫穷。贫贱骄人乃是反常的激愤表示,不是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