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拼音:zhù)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贮”字具体产生时间不详,有人认为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容器里装着“贝”(表示财物),有储存、收藏之义。贮的本义为藏、贮藏。古书中也指贮存的财物。
甲骨文有字形作图1、图3,学术界对此字见解不一,有人释为“贮”,有人释为“
贾”,当然也不能排除“贮”和“贾”都是由这一类字形演化而来的可能。
释为“贮”的一方认为,从该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四周像一个“匣子的四壁”(即“
宁”字的古体,读为“zhù”,与现在简化字的“宁(níng)”字只是字形相同,其他没有任何关系),里面放着“
贝”在古代象征拥有的财富。图3的字形则把“贝”放在“宁”外面。它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意为积聚、囤积。“宁”也兼表音的字。也有人认为“宁”是“贮”的古字,最早的“宁”字像上下及两旁有柱,中空可贮物的容器或处所,后来加了“贝”旁就形成了的形声字“贮”。商金文的字形与图1的甲骨文字形基本相同。西周金文字形基本沿袭图3的甲骨文字形,写作上下结构。小篆结构发生了一点变化,即由原来的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贝”字变成了一个偏旁。繁体“贮”(图7)字沿袭了小篆的形体结构。新中国成立后,“贝(繁)”类推简化为“贝”。因“寧”已简化为“宁”,为避免混淆,又将音zhù的“宁”简化为“㝉”,字遂作“贮”。
《
广韵》丁吕切。《
集韵》展吕切,并音䘢。《
说文》:积也。《玉篇》:藏也。《广韵》:居也。《公羊传·僖三年》:无贮粟。《前汉·食货志》: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