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池,是海棠汤的俗称,因供
杨贵妃沐浴而得此雅称。其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深1.2米。池内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是唐明皇作为爱情的礼物赐给杨贵妃的。
简介
贵妃池,是海棠汤的俗称,因供
杨贵妃沐浴而得此雅称。池内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是唐明皇作为爱情的礼物赐给杨贵妃的。汤池是上下两层台式结构的,池中有专供杨贵妃沐浴用的长条石,上刻有“杨”字。池中间还有一进水口,出土时有一汉白玉雕刻的底座,底座上接莲花喷头,下接陶水管与总水源相通,温泉水从莲花喷头四散喷出,水雾四起,飞珠走玉,贵妃娇体如置云雾之中。站在池边,诵起白居易《
长恨歌》中的诗句,当知诗人韵句何等入神。
杨贵妃之美因华清温泉水滑洗去凝脂更妩媚,更迷人,李杨的风流爱情也自春寒赐浴拉开了序幕,而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达到极盛。
妃池又名
芙蓉池,这是仿造唐代杨贵妃的澡塘而修建的一座二层台式建筑,上层面积为10.44平方米,下层为6.55平方
米,分别用16块券石和8块券石砌成大小垒套的椭圆形的海棠花形状。
池底中央有莲花喷水头,寓意为花蕊。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杨贵妃出浴,有过这样精彩的描绘:“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评价
古今中外名人雅士对华清温泉给予极高评价,留下美妙赞词,白居易的《》成为千古绝唱,汉代大科学家张衡在骊山《》中写道:“览中域之珍圣兮,无斯水之神录”,认为全国最神灵的温泉非此莫属。苏东坡在《游汤泉》诗后记中说:“……惟骊山当往来之衢,华堂玉雕,独为胜绝”。给骊山温泉以最高的评价,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思。
传说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有羞花闭月之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竟迷得入宫的第二天早晨,唐明皇在寝宫“飞霜殿”就和她睡得很晚才起来,而且从此再不一早起来处理朝政。
不同时空同养颜
贵妃池由一高一低两个相连的温池构成,两个温池水流独立循环,水质清澈透明。相传,在清汤泉行宫时这里是贵妃沐浴的地方,慈禧太后就曾多次幸临此池,故名曰“贵妃池”。贵妃池坐落在一个独立的院落内,位处玛瑙浴和火龙浴的旁边。当你蒸完桑拿大汉淋漓的时候,浸泡温泉不仅能缓解疲劳,清爽周身,而且对保养皮肤也有相当的好处。
人物评价
名女人的命运总是令人同情的.熟读白居易诗篇官场失意的林则徐有一次路过陕西,专程前往马嵬坡杨玉环的墓前凭吊,感叹世事沧桑,红颜薄命,为贵妃鸣不平,特意赋诗一首:
六军何事驻征骖,
妾为君王死亦甘.
抛却娥眉安将士,
人间从此重生男.
虽说,杨贵妃与她周围爱她害她的男人们早已一起化为粪土.虽说帝王之家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爱情.虽说贵妃池和贵妃墓并不寂寞,今天还在每日每时为陕西人民的旅游事业默默地增加着收入,但沧桑巨变,像刮飓风,在贵妃池前留连,想起大唐
朝天宝年间,这里曾经蜂飞蝶舞,风云人物们尽情表演过的所有的悲喜故事,游人的思绪,也就远远地去了.
海棠汤贵妃池
西安
临潼华清池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唐御汤遗址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组皇家御用汤池遗址,汤池遗址中最有名的就是杨贵妃的御用汤池“海棠汤”。近日,西安市民宫先生发现,原来的“海棠汤”不知何故被改名为“贵妃池”了,他认为改名后的含义不妥当。
■市民改为“贵妃池”缺少文化内涵
宫先生是一位热爱古文化遗产的人,对我省许多古遗址的保护一直很关注。他说:“近日我去华清池,发现‘海棠汤’的名字改成‘贵妃池’了,使其原有的文化内涵荡然无存。”
他认为:“海棠汤”是唐时的名称,其中“汤”在古代专指温泉,用在这里,体现了此处温泉资源丰富,也体现了大唐皇室对此处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改为“贵妃池”,从字面理解丢失了原本的含义。其二,取名“海棠”体现了
人们对美的向往,包含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而“贵妃”二字与之相比就有些媚俗,这样一改,大唐文化的大气也失掉了。
■华清池“贵妃池”可加深游客印象
华清池唐御汤遗址发现于1982年,包括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五组汤池。因白居易《
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故事而闻名天下,每年吸引无数游客来这里领略体验大唐盛世时的沐浴文化。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杨希义主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他介绍,(清)乾露临潼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芙蓉汤,一名海棠汤。在莲花池西,沉埋已久,人无知者,近修筑始出,石砌如海棠花,俗呼为杨妃赐浴池。”可见,民间早有“贵妃池”的俗称。
而据《华清池志》记载,曾镶嵌在“杨妃池”门楣上的长0.71米,宽0.23米的刻有“杨妃池”字样的石刻,书写时间已无可考,可以说明其年代的久远。唐代之后五代时期的徐寅在《》中也有“贵妃池里玉莲衰”的诗句。
杨希义说,从史料来看,“贵妃池”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名称。“海棠汤”可能会使有些游客忽视其原本的含义,改名为“贵妃池”或许更容易让参观者将遗址与那段历史联系起来。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