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
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境内公办高校
贵州中医药大学(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建校基础
1956年4月,贵阳市中医医院创办。
1957年,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成立。
1958年,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开办、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成立。
1960年,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合并成立一个党总支委员会,两单位行政上仍然独立。
1965年,原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贵阳市中医医院合并组建贵阳中医学院。
文革时期
1972年,根据教育部有关指示,学院恢复招生。至1976年,招收了五届中医专业工农兵学员。其中,1975年,中药专业设置,并招收了一期工农兵学员;1971年、1973年、1974年、1975年,分别举办过短期的西医学习中医的进修班。
改革开放
1978年,学院增设了中医研究班,招收工作8年以上的大专专业的中西医在职干部,1979年开始招收中医研究生。
1981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2001年,贵州省中医研究院、贵州省中药研究所合并组成贵州省中医研究院后整体并入贵阳中医学院。
2002年3月,创办于1978年的滇黔桂石油技工学校整体划归贵阳中医学院。
2004年,学校成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
2007年,学校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2009年,学校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
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
2012年,获批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集中示范性培训基地。
2015年,“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
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11月,通过中药学专业专业认证;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2018年12月,贵阳中医学院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年2月,学校被评为国家节能示范单位。
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2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对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报来的《关于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事宜的请示》作出批复:原则同意将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调整至25000人(全日制本科生20000人、研究生5000人)。
2023年11月16日,康芝药业携手贵州中医药大学、君安医生集团、贵州黔药源众鑫药业四方共同发起成立“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现代产业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置19个直属院(部)、2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10个研究所;开设37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
注:贵州中医药大学专业一览表截至2023年5月。
学科建设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7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2个。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师资力量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441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724人,高级职称740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金师14人,国贴、核心、省管、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200余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有硕导984人、博导51人、兼职博导39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4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6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贵州省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
2017年,学校新增省级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一流师资团队培育项目1个、一流教学管理团队培育项目1个。
教学建设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1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获批省发改委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研究生工作站5个、研究生导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卓越人才计划项目5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省级金课6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个;获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7项。
2017年,学校新增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3个、一流专业培育项目1个、一流教学平台建设项目3个、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0门、一流课程培训项目1个。
注:上表中部分项目名录不全。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拥有26所临床实习(教学)医院、12个社区医学实习基地、17个护理实习基地、54个非医类专业实习基地。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772部,其中主编101部,副主编221部;学校教师副主编的《中医内科学》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特等奖,参编的《中医诊断学》等6部教材获一等奖1部、二等奖5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6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3个;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0个校级研究所。
研究成果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0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持续保持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十名。获省部级成果奖40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授权884项,出版专著613部,获省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35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总量达286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藏书量148万余册,电子图书137万余册,各类文献数据库30余个,订购纸质期刊345余种,生均纸质图书达90余册。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设有学术探讨、专家经验、实验研究、药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观察、民族医药、护理研究、教学研究、文献综述、文献讲量分析、调查研究、其它等栏目。学报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收录期刊。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创办于1984年,栏目包括了微量元素研究的各行业、各学科与前沿、交叉多学科,全面报道与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关的研究项目、科研动态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该刊被CA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收录。
合作交流
学校具备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资格,开展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互换生项目。学校的合作交流伙伴有: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菲律宾圣保罗大学等。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以中国传统书法九叠篆“中”“医”两字组合体成“贵”字的形象,三字合一,同时与太极图共同构成传统文化内方外圆的形态,于是形成学校“贵中医”这一简称,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是学校的主体学科和核心,表示学校的学科指向性。“贵”上天中下为贝,意为中国的宝贝,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贵中医”三字,既是原校名的简称,又是新校名的简称,体现了学校办学的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
“贵中医”三个字巧妙合成,融为一体,同时隐含太极图,整个标识造型内方外圆,意蕴着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传统文化特色,追求凝聚团结氛围,着力创新开放发展的理念和目标。
在艺术处理上,主要取材于篆字结构,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区分度、辨识度高,异于其它大学类型题材的创意,图案具有对称性、规整性,张贴在校园任何地方特别是玻璃门上,正反都一样、达到美观的效果。
标识主体色采用与新校区建筑物基色相一致、相协调的中国红,体现了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底蕴,厚重感、视觉感强烈。同时,也显现“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精神。根据需要,在主体色基础上,标识也可采用绿色、白色、蓝色等,从而形成一个标识运用系统。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贵州中医药大学校名,配以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厚德:意为增厚美德,追求至善。出自《易经·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既是祖国医学教育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对学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明志:意为坚定信念,明确志向。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明志”是在自我认知和个人理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实际和时代的脉搏,选择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并付诸努力。中医院校师生要巩固专业思想,坚定学习、继承、弘扬中医的理想信念,首先要树立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奋斗的远大志向。《劝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充分说明了坚定理想信念对求学治学的巨大影响作用。
笃学:意为治学严谨,学有专精。出自《三国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表示学校师生要深入钻研祖国传统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知识,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教师要继承和发扬认真、严肃、朴实的治学精神,认认真真做学问,形成高尚诚实的学术道德氛围,培育出新一代的中医学术大师。学生学习要深入钻研,才能领悟祖国医药学的精髓,为成长成材打好基础。
力行:意为勇于实践,学以致用。出自《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明志力行,专心实践,以激发师生锐意改革、敢于拼搏、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事业心,培养学生果敢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中医理论最终要落脚到临床实践上,落脚到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上,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实现救死扶伤、仁术济民的理想和目标。
歌词分为三段。
第一段点明贵州中医药大学,以黔灵山、花溪水代表贵阳,这是贵阳具标志性的两个地方,也有灵山秀水育英才的含义。在此山水之间,众多学生聚于一堂,攻读中医学。歌词中的“岐黄”是指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国医家之祖。后世以岐黄指代中医医术。
第二段是对贵阳中医学院教育教学的描述。师生们怀抱传承祖国医学的志向,向往美好的未来;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惜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提高;努力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第三段是对贵阳中医学院校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简要诠释。展现贵阳中医学院师生们充满阳光、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的精神面貌;我们有崇高的理想,莫辜负时代的期望。
社团文化
学校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
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截至2019年3月,在历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在“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在贵州省医药类院校“临床医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先后有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等荣誉称号以及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针灸推拿机制研究及产品研发创新团队”。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共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占地约1480亩。
花溪校区
花溪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甲秀校区
甲秀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市东路50号。
现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贵州中医药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