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八角莲
小檗科鬼臼属植物
贵州八角莲(Dysosma majoensis (Gagnep.) M. Hiroe)是小檗科鬼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横生,结节状,棕褐色,多须根;茎直立;叶薄纸质,二叶互生,叶片轮廓近扁圆形;花紫色;萼片淡绿色,无毛;花瓣椭圆状披针形;子房长圆形,柱头盾状;浆果长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4-6月,果期6-9月。
形态特征
小檗科鬼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约5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生,结节状,棕褐色,多须根;茎直立,具纵条棱,被细柔毛;叶薄纸质,二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轮廓近扁圆形,长10-20厘米,宽约20厘米,4-6掌状深裂,裂片顶部3小裂,上面暗绿色或有紫色云晕,背面带灰紫色,被细柔毛,边缘具极稀疏刺齿;叶柄长4-20厘米。
花2-5朵排成伞形状,着生于近叶基处;花梗长1-3厘米,被灰白色细柔毛;花紫色;萼片6,不等大,椭圆形,长7-15毫米,淡绿色,无毛;花瓣6,椭圆状披针形,长达9厘米,宽约1.5厘米;雄蕊6,长约1.8厘米,花丝花药近等长,有时花丝短于花药,药隔先端延伸,呈尖头状;子房长圆形,基部和顶部缢缩,柱头盾状,半球形,直径约1.5毫米;浆果长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4-6月,果期6-9月。
近种区别
贵州八角莲与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 ex Ying)相似,但其叶片的裂片顶部3小裂,花瓣椭圆状披针形,花药隔较短等特征容易与八角莲相区别。
产地生境
贵州八角莲产于在中国贵州、四川、湖北、广西,在分布于贵州,分布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河、道真、务川、正安、施秉、麻江、台江、黄平、三都、龙里、贵定、赤水、习水、纳雍等地。生于海拔多为750-1800米密林或疏林下、竹林下、沟边。
繁殖方法
贵州八角莲可以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可作为原生境观赏、地栽观赏、科普趣味观赏。其叶盾状者生,5-6月观紫红色花。
药用价值
贵州八角莲味甘、苦、性平,具有滋阴补肾、清肺润燥、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劳伤筋骨痛,阳痿、胃痛,肿毒,刀枪外伤。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贵州珍稀濒危植物》——三级保护植物。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易危(VU)。
濒危原因
在贵州八角莲生长的山区,当地药农常上山采挖,由于保护意识较差,致使大量贵州八角莲被挖绝殆尽。由于过度采挖,数量已急剧减少,甚至从一些分布区消失。
保护措施
提高保护意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但仅靠少数保护机构是难以实现的,特别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在实践中,要大力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环境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自然保护纲要”等各类法律法规,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就地保护:在各类保护措施中,就地保护是最理想的措施之一,应尽可能优先采用。在贵州八角莲分布区,常也分布有其他珍稀濒危植物,因而,就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最大限度而长久地保存遗传基因。同时,由于物种与生境的密切关系,对贵州八角莲的保护,首先应做到对贵州八角莲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否则,保护就失去了意义。就地保护的关键就是防止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减少或杜绝保护区生境的人为破坏,并加以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
迁地保护:在各类保护措施中,迁地保护是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自然群体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贵州八角莲的天然种群数量少,其生存生境破碎为斑块状,植株数量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引种,实施迁地保护。如中国贵阳药用植物园移栽的贵州八角莲已成活,建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大力引种栽培。迁地保护中应注意在尽可能多的种群中取足够的样本,以维持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做好迁地保护种群回归自然,建立自然条件下可生存种群,为野生种群提供种质资源。
加大科研力度、提供保护技术:应加强对贵州八角莲生物、生态学特性,特别是其繁殖特性的深入研究,为贵州八角莲的解危提供技术支持。深入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对物种和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对种群生存力进行研究等,使植物资源在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得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植物文化
根茎横切:表皮细胞1列,其下为1列下皮细胞,类方形。皮层薄壁细胞有的具壁孔,有单个或数个成群的木化纤维。维管束外韧型,内外侧均有石细胞群。髓大,由薄壁细胞组成。皮层和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众多草酸钙簇晶。
根(直径1.5毫米)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宽广,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4-5原型。中央为强木化纤维,纤维多角形,壁厚,胞腔小孔状。皮层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
参考资料
贵州八角莲.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1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