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文通书局,成立于1909年的集编辑,出版、印刷于一体的民国民营出版机构。由
贵州省实业家
华之鸿创办。取“文以载道,通达心灵”之意。与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大东、正中齐名的七大书局之一。文通书局是建国前贵州省最大的编辑、印刷、发行机构,同时也是贵州最早引进和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
华之鸿(1871-1934),贵州省杰出的实业家。字延厘(延仪),汉族,祖籍江西临川,1871年生于贵阳。华之鸿1896年由副贡生选授仁怀厅儒学训导。1902年弃官回到贵阳。1917年以后,华之鸿退出政界,专门经营商业。早在1909年他秉承父志毅然投资白银20万两,由日本购进机器设备,于1911年正式创办文通书局于贵阳。它是当时贵州最早使用先进印刷机器的工厂。1927年,又在文通增设图书部,与京沪各大书局订立合约,将国内各种新旧图书仪器运黔推销。抗战时期(其子华问渠掌管经营)文通已成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1914年,华之鸿又出资白银60余万元由日本购进机器,建永丰纸厂于贵阳城南小团坡,并于1919年正式开工。
1898年起,华之鸿礼聘遵义人田庆霖,数次率队远赴日本,采购铅印书籍全套设备,并聘请日本技工到贵阳,执导设备安装调试。这些设备由日本装船运到上海,转江轮,沿长江运到重庆,再换人力或马驮运达贵阳。百多年前,西南偏地,运输之难可想而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常事,最难处是途中遇房屋阻隔,为此“商求拆屋而过,再行复修”。各项设备中,小件运达需要十六七天,大件需要二十多天,巨型机器(最大一件须六十四人一起抬)耗时更久,搬运费用大都超过了机器价格。再加购置厂房、学生留学、技工来华、往来差旅,到铅印、石印完全开工,耗时数年,耗费白银二十万两左右。1911年文通书局开张营业,地址设于贵阳城内王家巷。首先印刷的第一部书,是贵州
郑珍(号子尹)先生所编著的《播雅》
文通书局除在
贵阳设有总管理处外,先后在贵阳、重庆、昆明、成都、上海、长沙、广州等地设有分局,推销各种书刊。
华之鸿首先与上海中华书局签订合同,由文通书局负责代其在贵州推销该局出版的教科书。由此开始,上海的世界书局、开明书店、大东书局等,先后委托文通书局代销其教科图书。商务印书馆本来独占贵州市场,见此情景,本欲离去,文通书局念贵州文化传播所需,诚意挽留,保留该馆的贵阳特约经销处,并承担维持其原有职员工作人员的生活费用之责。
1937年“
七七事变”后,战事影响到上海多家出版机构内迁重庆,文化界、知识界大批学者群集西南,人才济济,却因出版途径不畅而苦于著述无从发表。时有黔籍学人马宗荣、谢六逸等,随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迁至贵阳,华问渠即与马、谢商定,组建文通书局编辑所,编辑出版书籍,同时创办《文讯》月刊,由谢六逸主编,做综合性学术报道。一时间,文通出版业务繁荣,先后出书二百余种,如曹未风译《莎士比亚全集》、马宗荣《新时代社会教育新论》、卢冀野《黔游心影》、张世禄《中国文字学》、萧一山《中国通史》(上)等,皆畅销之作。从大类看,文学、史地、天文、数学、理化、建筑、医学、教育等等,文通书局“业务蒸蒸日上。出版书刊,除沦陷区外,发行殆遍”,得一时之盛。
1912年2月,滇军唐继尧率师入黔,令将贵州官钱局改为贵州银行,由都督府财政司司长华之鸿兼任银行总经理,并借口收回贵州官钱局发行的银两票发行“贵州银行兑换券”(简称“黔币”,俗称“花票”),有拾元、伍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6种票面。票面主图为双凤展翅,下面是艳丽的花边拥簇着的币值。六种版别的背面一致附列简章五条,并盖有一方“贵州都督之印”。该纸币图案主色调为天蓝色。这些“黔币”均由文通书局印制。
据不完全统计,文通书局共出版书刊480多种。其中系统地出版了《经世社丛书》《大学丛书》《新闻学丛书》《国际时事丛刊》《教育丛书》《语文学丛书》《文艺丛书》《医学丛书》《中学辅导丛书》《边疆问题丛书》以及世界名著、地方文献、中小学教科书、各种工具书和通俗读物等。同时还编辑出版有《文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