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1970年生于湖北沙市,副教授,现任教于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秘书长。
人物经历
2024年11月,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数字艺术艺委会秘书长。
艺术特点
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由虚拟和实体场域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叙事。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设计奖特别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艺术履历
个人展览
群体展览
获奖经历
公共收藏
主要作品
出版物
人物评价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
艺术家费俊这些年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正是以艺术与科学的多媒介方式,从各自相异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在数字化生存的控制时代,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认知、想象和实验。从费俊的实践中可以看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崛起与进步,也为未来当代艺术的发展提示出了新的课题与方向。其中,由费俊的创作所引发的新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的的公共属性问题,我以为最值得关注和讨论,他的作品主要是以新媒体艺术作品和观众直接的参与性、互动性的线索给予呈现和展开,直接牵涉到公共艺术在数字化生存的新环境、新观众之间的关系,扩充了新媒体艺术从视觉、身体感官和情绪联结的容量,尤其是聚合了新媒体能量,使艺术改变生活成为了可能,抑或意味着一种“新型公共艺术”的生发与递进的实验过程。可以说费俊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为我们扩展当代艺术的范畴,提供了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和视觉文化的样本。
鲁虹(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以设计师或教育家身份介入到新媒体艺术领域的费俊,在某种程度上与沃霍尔其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一个自称为艺术界的“陌生人”,他在使用新的数码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常常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而不仅仅是通过回顾艺术史的传统方式进行创作。很明显,这与许多艺术家都是大不相同的。此外,他在积极面对若干社会问题时,总会力图提出某种可行的方案来加以解决。于是,这既使得他那些具有虚拟性质以及跨学科、互动特点的“另类”作品,无不与世界有着直接的关联,也以独有的方式回答了“前智能时代艺术究竟何为”的问题,因此很值得人们认真对待!
姜俊(艺术批评家、“凤凰艺术”特邀撰稿人)
费俊用他的公共艺术实践证明他在艺术和社会之间的摇摆和对社会维度的偏爱。在本次展览展示的作品之外,我最欣赏的,也和艺术家多次讨论的是他与李心路在“白塔寺再生计划”中合作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DRINK’N HOPe”。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通过小小的“酒杯托”设计,费俊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临时性的社区生态系统。这个项目同样是事件性的,酷炫的“酒杯托”不仅是一个可穿戴的时尚配件,它解放了端着酒杯各处交际的设计周访客们,同时还是一个开启一系列社会行动的“药引”,在其后面有着复杂的艺术到社区公益的运作设计。
张海涛(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艺术家费俊从来不把自己拘泥于一个身份进行艺术探索,他游走于艺术、设计、教育、策展多个职业和领域,艺术创作与设计、教育、策展终极的精神性价值判断是无差异的,没有高低之分,同样思想的深度都需要吸收各种跨界的文化(文史哲、科技、艺术),这样才能走的更高、更远。费俊方方面面的综合能力其实都是在推动着艺术及生态的不断更新,以一种执着、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对新的事物,他将艺术学术的独立性与公共的普及性得到了很好的平衡,这也是未来世界独立个体与公共界面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