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纤夫词》是清代词人
陈维崧所作的一首豪放词。词中描写了清圣祖遣兵讨伐
吴三桂,清廷征发壮丁服役的生离死别的场面。上片由远到近叙写战事爆发后,长江沿线一片骚乱景象。下片运用展示笔法,对话形式,凸现一位纤夫与病中妻子临歧诀别的惨痛情景。全词有情节贯串,有细节展现,有场面摹绘,有氛围渲染,有对话记录,有心理描述,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作品原文
贺新郎1·纤夫2词
战舰排江口3。正天4边、真王拜印5,蛟螭蟠钮6。征发棹船郎十万7,列郡风驰雨骤8。叹
闾左9、骚然鸡狗10。里正11前团催后保12,尽累累13、锁系空仓后14。捽15头去,敢16摇手17?
稻花恰趁霜天秀18。有丁男19、临歧20诀绝21,草间病妇。此去三江22牵百丈23,雪浪排樯24夜吼25。背耐得、土牛26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27亟倩28巫29浇酒。神佑我,归田亩3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战船排列在大江岸旁,这正是朝廷授印诸王,龙形花纹铸在印把子上。他们要征发十万船夫,各州府急得尺驰雨骤一样。可叹里巷左边鸡飞狗耽塘。里正从前团催到后保,拴成串的壮丁都被锁进空粮仓。批住头发就捉去,谁敢摇手表示反抗。
稻子刚好在秋天把花扬,有位壮丁和生病的妻子诀别在公路口的草地上。妻子说:“这一去江河很多,你要拉纤绳百丈长江上浪涛堆白雪,成排的旄杆上夜风吼响。你能受得住土牛鞭打在脊背上?”壮丁说:“快到野祠请巫师,在后因的枫树下洒酒祭神求神,保佑我回家耕田种根。”
写作背景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盘踞云南的
吴三桂为首的“
三藩之乱”兴起,于是清廷委任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进军湖南,安亲王岳乐为定南平寇,大将军进兵江西。翌年,又遭筒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镇守江南,长江一线迅速处于紧急状态,不习水性的八旗兵大量征抓江南壮丁为其划船、拉纤。一说词作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是年五月,南明大将郑成功与张煌言合兵北伐,攻至江宁(今南京)城下,清廷急筹江防,从长江下游地区抓了大批民夫来给运兵粮的木船拉纤。此词出于避忌,词人不得不隐约其辞,以“真王”拟诸亲王,以“天边”拟指京城。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概括强虏民夫拉纤的实况,下片抒写丁男病妇忍痛离别的情景,凄怆感人。全词一气贯注,笔力浑厚,开头“战舰排江口”三句,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笼罩了全篇,这里所使用的是分镜头写法:一面写千万艘战舰排列在滔滔的江边渡口,另一面写远在天边的统治者正在派遣亲王出征的非凡场面。“真王拜印”是借用《史记》中韩信的典故。统治阶级对拜官授印,率兵出征当然是非常隆重的,但这种征服战争将给人民带来什么后果,词篇由此生发,逐层铺叙。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把笔锋紧扣主题,直写强拉船夫,“征发”二句,写朝廷命令各地郡县火速征集十万民夫,一场奴役人民的灾难,犹如急风骤雨洒向苦难的人间,弄得广大乡村鸡犬不宁,这里的“骚然鸡狗”前面还有“闾左”一词,可谓笔力重而用意深。在秦代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此处暗用了陈胜农民起义的故事。词中“叹闾左”三字,既点出了受压迫、被奴役的都是贫苦人民,又暗示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里正”句以下,紧接着写面目狰狞的地方官吏呵叱着逼迫大批劳苦农民拉纤,并把他们当作囚犯那样锁在空谷仓里。作者曾目睹官吏催逼租税的凶狠情景,在那种高压统治的环境下,被捉民夫连摇手也不敢,这不是夸张,而是悲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片“稻花”一句,承上接下而转入另一种境界,点明了时令季节:深秋霜天,田间稻花飘香。从上面强拉民夫的紧张、悲痛的气氛中,突然出现一幅乡村秋熟的自然景象,似乎用了闲笔,其实作者巧妙的笔法在于;意在言外。词人通过稻花霜天的物景透露出这样的意念,恰巧在这繁忙的秋收季节将来临的时刻,统治者不顾农事,强拉民夫这样不仅笔调清新而意脉不断,而且包含了作者对征服战争的愤慨和遭难者的同情。接着“有丁男”二句,既与上片相照应,又展现了丁男病妇在岔路旁草丛间诀别的凄惨情景“此去”三句承上铺叙“土牛”任意鞭打春牛,它都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活人的背却经不住皮鞭的抽打。凄惨的声音,如泣如诉,这是对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罪恶的血泪控诉,“好倚后园”四句,写丁男无力反抗,呼救无门的情况下,只能含着眼泪叮嘱病弱的妻子。词以“神佑我,归田亩”作结,使人感到更加真切、沉痛。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通篇运用直叙其事的白描手法,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幅封建统治阶级到处掳掠民夫、奴役人民的悲惨生活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灾难深重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因而诗篇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这首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风格沉雄的词中,可以窥见陈维崧反映现实的词篇中所放射出独有的艺术光彩。
名家评价
清代文学家
陈廷焯:“其年词,沈雄悲郁,变化从心,诗中之老杜也。”(《云韶集》评卷一六)
中央大学教授
陈世宜:“《湖海楼》崛起清初,导源幼安,极纵横跌宕之妙,至无语不可入词,而自然浑脱。(《旧时月色斋词谭》)”
戏曲理论家、教育家
吴梅:“即以壮语论之,其魄之壮,古今殆无敌人。《满江红》、《金缕曲》(按:即《贺新郎》)多至百余首,自来词家有此雄伟否?虽其间不无粗率处,而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即苏、辛复生,犹将视为畏友也。”(《词学通论》第九章)
作者简介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少负才名,而考试不中,曾南北漫游。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维崧学识渊博,诗文俱佳,词的成就更大。他用过的词调极多,填词1600余阕,词量之多,清代几乎无人超过,被前人称为“阳羡派的领袖(今宜兴县,汉时称为阳羡县)”。词宗苏辛。著有《陈迦陵诗文词集》、《湖海楼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