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次君,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1912年10月21日出生,祖父贺良田、父亲贺维夔(一名家政),母亲胡氏、兄贺脩敬,师傅
顾颉刚。
人物生平
贺次君先后就读于北平辅仁中学、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分别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获得学士学位、民国二十四年(1935)获得硕士学位。
民国二十三年(1934)7月1日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10日被聘任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民国二十五年(1936)8月1日至12月10日被聘任北京大学讲师。
民国二十四年(1935)9月1日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10日兼任北平研究院历史学会助理员。
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离开北大赴粤,12月30日受聘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主任,后改任秘书,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10日。
民国二十六年(1937)2月2日至7月10日兼任广东中山大学副教授。
民国二十七年(1938)1月5日至6月9日任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秘书,自本年2月起赴川兼任重庆警备司令部秘书,10月21日任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秘书、国民参政会科长,12月30日起兼任成都市新闻检查所主任,同时自起兼任成都华西日报社总编辑,本年8月至10月兼任军事委员会四川购粮委员会主任秘书。
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任北平市政府简任参事。
个人生活
贺次君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后在多所高校担任教职,1949年后依然从事学术研究。
人物著作
贺次君参与点校1956年版《史记》,并编《史记书录》。此书辑录《史记》的版本,有六类,共收录十余种,依时代排列。每种版本详记其行款、刊刻、流传、现存卷数和优缺点,以及承先启后的关系。
贺氏点校辑校了多本地理志书,对历史地理的贡献颇大,主要有以下几种:(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清)梁玉绳撰《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与施和金共同点校)。
今所见贺氏论文有以下几篇:《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的讨论》,《禹贡》(第一卷)第八期,《水经注经流支流目》,《禹贡》第二卷第八、第十期,第三卷第一、第二、第七、第十一期。
此外,贺次君先生的著述,如《史记书录》、《括地志辑校》和点校整理的《史记志疑》、《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此外,贺先生尚有大量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之上。
1934年
《〈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的讨论》,《禹贡》1934年第1卷第8期
《〈山海经〉之版本及关于〈山海经〉之著述》,《禹贡》1934年第1卷第10期
《水经注经流枝流目》(河水),《禹贡》1934年第2卷第8期
1935年
《“说儒”质疑》,《史学论丛(北京)》1935年第2期
《水经注经流枝流目》(河水,续),《禹贡》1935年第2卷第10期
《水经注经流支流目》(汾水—济水),《禹贡》1935年第3卷第1期
《水经注经流支流目》(清水—洹水),《禹贡》1935年第3卷第2期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地理正误》,《禹贡》1935年第3卷第4期
《西晋以下北方宦族地望表》,《禹贡》1935第3卷第5期
《古地理演化三例》,《禹贡》1935年第3卷第6期
《水经注经流支流目》(浊漳水—易水),《禹贡》1935年第3卷第7期
《水经注经流支流目》(滱水—巨马河),《禹贡》1935年第3卷第11期
《唐军镇建置考序》,《益世报·读书周刊》1935年第28期,12月12日
1936年
《唐会要节度使考释》,《禹贡》1936年第5卷第7期
《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一),《禹贡》1936年第5卷第7期
《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二),《禹贡》1936年第5卷第8-9期
《“淮系年表”全编提要》,《华北日报·地学周刊》1936年第6-7期
《文昌帝君考》,《逸经》1936年第9期
1937年
《馆藏抄本安南志略跋》,《书林》1937年第1卷第2期
《中国学术进展观》,《书林》1937年第1卷第3期
《介绍陈安仁先生中国近世文化史》,《书林》1937年第1卷第3期
《宋崔清献公著述考》,《书林》1937年第1卷第8期
《陈履谙联稿序》,《书林》1937年第1卷第8期
《山海经地理今释校勘记》,《书林》1937年第2卷第4期
《社考》,《广州学报》1937年第1卷第2期
《“社考”补义》,《书林》1937年第1卷第6期
《跋罗香林先生“唐岭南道兵府军镇考”》,《广州学报》1937年第1卷第2期
《东汉名节之分析》,《书林》1937 第1卷第4期
《乾隆之焚书》,《书林》1937年第1卷第5期
《南海谭氏族谱凡例》,《书林》1937年第2卷第3期
《盘古和廪君之考证》,《国民周报》1937年第1卷第1、2期
1938年
《汉以前之经济状况》,《时代动向》1938年周年纪念学术专刊
《历史上之民众动员》,《国际与中国》1938年第3卷第4期
1939年
《四川对中古学术之贡献》(上篇),《新四川学刊》1939年第1卷第1期
《四川对中古学术之贡献》(下篇),《新四川学刊》1939年第1卷第2期
1940年
《王闿运与四川学风》,《新四川月刊》1940年第2卷第2-3期
《峨游七日记》,《新新新闻每旬增刊》1940年第2卷第30期
《四川省的用人行政》,《新四川月刊》,1940年第1卷第10-11期
1941年
《宋代的义军》(与朱征兰合撰),《现代读物》1941年第9期
1943年
《南岳游纪》,《旅行杂志》1943年第17卷第4期
《评〈中夏系统中之百越〉》,《尺蠖》第七八九十合刊本,1943年12月
1946年
《崔清献公年谱》,《广东建设研究》1946年第1卷第1期
1948年
《论风格》,《华北日报》1948年7月15日
1958年
《史记书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
1959年
《史记》点校本(与顾颉刚、宋云彬、聂崇岐合作完成),中华书局,1959年
1980年
《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
1981年
《史记志疑》(点校者),中华书局,1981年
1982年
《日本〈史记会注考证〉增补〈史记正义〉的真伪问题》,《文史》第14辑
1983年
《元和郡县图志》(点校者),中华书局,1983年
2005年
《读史方舆纪要》(与施和金先后承担点校完成),中华书局,2005年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