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
古典小说《红楼梦》人物
贾兰,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始见于小说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珠李纨之子,贾政王夫人之孙。
形象设定
人物原型
贾兰的历史原型暂无定论,主要有张懋、沈用济、曹天佑等人。
张懋说
学者胡淑芳认为贾兰的原型或为明代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之孙、英国公张辅之子,第二代英国公张懋。从家世来看,两人同为荣国公直系后裔,亲祖母都是王夫人,亲姑母均为贵妃,且都幼年丧父,由守寡的母亲抚养长大。就母子经历而言,贾兰和张懋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贾兰爵禄高登,张懋累官至太师并长期握有兵权;他们的母亲也都母凭子贵,李纨被封为诰命夫人,张懋的母亲吴氏被册封为英国太夫人。在文韬武略修养上,贾氏和张氏家族都有射箭靶场,贾兰积极演习骑射,张懋更是射艺高超获皇帝褒奖,同时贾兰有文才且留心举业,张懋还曾两次监修国史。
沈用济说
学者土默热认为贾兰的原型或为戏剧家洪昇的学生沈用济。因为两人家庭背景相似,都出生于世家,但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形象也有所契合,沈用济的母亲柴静仪和李纨皆青年守寡,含辛茹苦培养孩子,并且都曾参与文学活动,组织诗社。
曹天佑说
虞卫毅认为贾兰的原型或为曹天佑,其依据包括:其一,曹颙去世后其妻马氏怀遗腹子(曹天佑),与李纨守寡育子贾兰的情节对应;其二,史料载曹天佑做官却早逝,暗合李纨判词所揭示的贾兰短暂仕途与夭亡命运。
人物背景
贾兰出生于盛极一时的荣国府,其成长过程中,荣国府已露衰败之相。其父亲贾珠是荣国府二老爷的长子,英年早逝;母亲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女,生活在富贵荣华的环境中,却像枯木死灰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只知道侍奉长辈、抚养儿子。
性格特点
勤奋上进
原著多处提及贾兰在李纨教导下刻苦读书,如在贾府子弟大多不求上进时,他仍坚持学业,走科举之路。
心性固执
原著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府众人猜灯谜,因未被传唤,贾兰未到场参与。直到贾政派人去请,贾兰才露面。这一细节体现出贾兰心性固执。
冷静理智
原著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学堂闹事,贾菌要去参与,贾兰一把拉住他说“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不盲目卷入纷争。
主要经历
冷眼观闹塾
在学堂中,贾兰与贾菌同桌而坐,两人关系亲密。一日,金荣等人发生冲突,误将二人桌上的磁砚水壶打碎,溅了一书黑水。贾菌怒火中烧,要抓起砚打回去。一旁的贾兰赶忙按住砚,极力劝说贾菌,称此事与他们不相干。但贾菌忍无可忍,还是加入到学堂的纷争之中。
元宵夜得赐
正月十五元宵夜,贾元春归省大观园。贾兰和贾宝玉一同被贾元春赏赐琼酥金脍等物,贾兰因年幼,难以参与各种事务,只是跟随母亲或叔叔行礼。随后,元春一一赏赐贾府众人,贾兰被赐金银项圈二个、金银锞二对。
贾府灯谜会
一日,贾元春差人送出灯谜,邀请贾府众人一同猜谜。贾兰也参与其中,并成功解开谜底,因此获得赏赐。之后,兴致不减的贾母大设春灯雅谜。贾政发现贾兰缺席,便询问原因。李纨解释说:“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众人听后,开玩笑地说贾兰是“天生的牛心古怪”。随后,贾兰被唤来,坐在贾母身旁,享受果品,和大家欢笑取乐。
追小鹿习射
贾兰在闲暇时,拿着小弓在大观园里追射小鹿,恰巧遇到贾宝玉,二人简单交谈了几句。贾宝玉对贾兰玩弓射鹿的行为略有微词,但贾兰解释自己是在演习骑射。后来,贾兰还与贾宝玉等人跟着贾珍学习了射箭。
赋诗吊姽婳
贾政与众幕友们谈及“姽婳将军”林四娘之事,便命贾宝玉、贾环、贾兰各写一首吊念诗。当时年仅十三岁的贾兰,在三人中最幼,但率先完成,他写到:“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众人读后,纷纷称赞贾兰。
对对子获赞
贾兰与贾环在学房被师父要求对对子。贾环对不上,在贾宝玉的帮助下侥幸过关,为此送了贾宝玉礼物。相比之下,贾兰虽然年纪小,但对得很好,被师父夸奖将来会有大出息。贾母得知此事后,对贾环的行为表示不满,对贾兰则感到欣慰。随后,贾兰向贾母请安,贾母提及对对子受夸之事,贾兰不说话,只是抿嘴笑。接着,贾母让贾兰坐在身旁一起吃饭。
丧期不忘书
贾母去世后,贾府上下忙于操办丧事。贾兰在服丧期间仍不忘学业。一天回家,他向母亲李纨提起自己几天以来都没碰书本,想趁回家的机会看一两本书,以免脱孝后遗忘所学。尽管李纨劝他先休息,等送殡后再看书,贾兰则表示即便睡觉也要在被窝里回想书中内容。贾兰的言语一出,众人纷纷称赞。
会见甄宝玉
甄宝玉到访贾府,贾兰随同贾宝玉等人与他会面。交谈中,甄宝玉夸赞贾宝玉锦衣玉食、诸事顺遂,必然文章经济出众,当得起声名。这番言论被贾宝玉视为 “旧套”,却得到贾兰认同。贾兰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唯有经历练得来的文章经济才是真才实学,在他看来,锦衣玉食与美名盛誉相比,后者比前者不止强百倍。贾宝玉对贾兰的这番见解大不以为然,评价其为 “一派酸论” 。
苦读终中举
贾府遭逢多事之秋,家中几无正经之人,独有贾兰一心向学。他在母亲的督促下刻苦读书,把写好的文字送到学堂请教老师。后来,老师生病,贾兰只能靠自己努力。
考期将近,贾兰为贾宝玉送贾政寄回的家信时,与贾宝玉讨论文章。随后,贾兰与贾宝玉穿着半新不旧的衣服,辞别家人,赶赴考场。二人同吃同住,形影不离。考试结束后,贾宝玉失踪,贾兰四处寻找未果。待到考试结果公布,贾兰和贾宝玉均榜上有名,贾兰中了第一百三十名。二人中举引起皇帝注意,皇帝因而复查先前的贾府案情,大赦天下,贾府的命运迎来转机。
结局推测
《红楼梦》原著(无名氏续后四十回)中没有明确交代贾兰的结局,但许多学者通过对《红楼梦》曲《晚韶华》的分析,认为贾兰功成后便去世。梁归智认为《晚韶华》中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表明贾兰后来出将入相;“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则暗示贾兰从成功走向死亡,最终只留下被后人钦敬的虚名。韩东也认为“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烂烂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明显是在说贾兰,其后紧跟着的“昏惨惨黄泉路近”就理所当然地是在说贾兰之死了。
人物关系
相关争议
闹学堂中的贾兰是否为李纨之子贾兰
《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出场的“贾兰”是否为李纨之子贾兰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此“贾兰”即李纨之子贾兰。学者梁归智在剖析贾兰的结局时,对贾兰的人生轨迹做了简要回溯,其中就涵盖了闹学堂这一情节。此外,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红楼梦》在描述贾兰冷眼旁观闹塾一事时,并未对贾兰的身份作出特别说明,默认其为李纨之子贾兰 。
与之相对的观点则认为,此处的 “贾兰” 实为贾蓝,非李纨之子。冯其庸、李希凡编著的《红楼梦大辞典》中,设置了两个“贾兰”词条,其中一个涉及闹学堂情节的词条明确指出“程本及原人文通行本此处及13回均作‘贾蓝’,有别于李纨之子贾兰”。在《红楼梦・程乙本校注版》中,与贾菌同桌的同样是 “贾蓝”,这也为该观点提供了文本依据。
贾兰是否为残害巧姐的“奸兄”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留馀庆》一曲暗示了贾巧姐的遭遇和结局,曲子提到贾巧姐被“狠舅奸兄”残害,其中“奸兄”是否为贾兰存在争议。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的《红楼梦》与冯其庸、李希凡编著的《红楼梦大辞典》在注释《留馀庆》时,均指出“奸兄,似指曾得王熙凤好处的贾蔷之流”。
而一些学者认为“奸兄”为贾兰。陈大康认为“奸兄”是贾兰,原因有:贾兰作为贾巧姐堂兄(草字辈),亲缘关系符合“奸兄”身份;贾府衰败后贾兰有救助贾巧姐的能力却不作为;冷漠的性格使贾兰觉得救助贾巧姐会影响自己和母亲;贾兰的母亲李纨与贾巧姐的母亲王熙凤久存芥蒂。
人物评价
书内评价
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贾政 评)
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贾政的幕客们 评)
回看贾兰,也是清秀超群的,虽不能像两个宝玉(贾宝玉、甄宝玉)的形象,也还随得上。(王夫人 评)
书外评价
贾兰是 “假兰” ,不是真正的香气浓烈的兰花,是旋开旋败的一枝兰花,或者说是只有其形,而未有其香的一枝纸扎的兰花。(学者周五纯 评)
衍生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6 14:38
目录
概述
形象设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