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卡多根
英国外交官
亚历山大·卡多根(Sir Alexander Ceorge Montagu Cadogan)(1884—1968),译“贾德干”,英国外交官。贵族世家出身,求学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
政治生涯
1909年起进入外交界,供职于英国驻外机构和外交部门。1934年任驻中国北平公使。1936年奉调回国后即任外交部次官。1938年1月取代*范西塔特为外交部常务次官,在慕尼黑会议中,支持绥靖政策,赞成同希特勒德国妥协,但也反对过分软弱。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以处事干练、注重实际、善于应顺上级的政策倾向,深得历任首相和外交大臣的赏识,积极参与外交决策活动。
1946 年后改任常驻联合国代表,1947年4月2日,英国驻联合国代表亚历山大·卡多根正式通知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要求秘书长把巴勒斯坦问题列入联合国议程,并要求事先召开联大特别会议,成立一个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特别委员会。
1950年1月8日,北京的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给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发了一封电报,坚决要求联合国接纳红色中国,驱逐国民党中国。苏联驻安理会代表雅可夫·马立克提出了一项驱逐国民党中国的决议案。 在接着进行的辩论中,美国反对苏联的决议案,但却宣布说,美国愿意让安理会成员国进行投票表决,并且不使用否决权,若有7票赞成,美国就接受表决结果。
马立克遭到了失败:1月13日的投票结果是6比3,英国和挪威弃权。虽然马立克仅差一票,但他却立即退出安理会会场,并宣布只要国民党代表不走,苏联就将抵制联合国。英国驻联合国代表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对苏联引发的这一危机的真正动机提出了质疑。他怀疑苏联不是要帮助红色中国进入这一世界机构,而是要阻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以便使北京“更为有效地同西方隔离开来,而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下”。
1950年退休。其1938—1945年的日记经人整理在1971年出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5 19:3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