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
淮河支流沙颖河的支流
贾鲁河,淮河支流沙颖河的支流。战国称鸿沟,汉代名浪荡渠;唐、宋名蔡河;元代工部郎中、总治河防使贾鲁治河有功,为纪念他,改名贾鲁河。
名称由来
贾鲁河,战国称鸿沟(沙水),汉代名浪荡渠;唐、宋名蔡河;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在开封北面的仪塘湾决口,汴、蔡河流相继淤塞。江淮漕路断绝。加上开封以西的京、索、郑诸水不能宣泄,为害甚大,为了开通漕路并宣泄沥涝,工部尚书贾鲁主持疏通汴河、蔡河。因治河有功,为纪念他,此河道改名贾鲁河。
干流概况
贾鲁河,是历代多次变迁形成的河道。现代地理上,该河发源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新密市(《周口地区志》以索须河为源,指源头为荥阳县西南崔庙村),流经郑州市区后往东,在中牟县折而东南流,经尉氏、扶沟,西华三县,在周口市市区北注入沙颍河。全长276公里,流域面积5896平方公里。一说流域面积5800平方公里,全长186公里;一说河长246公里。
其中,在郑州市境内,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白寨镇的圣水峪和二七区的冰泉、九娘庙泉,(有郑州樱桃沟景区)称圣水峪河,东北流经尖岗水库,下穿南水北调河,合贾峪河,称贾鲁河,经侯寨、郑州市区西部西流湖街道西流湖公园,至北郊老雅鸦陈折向东流,经柳林、姚桥,再经中牟县的白沙,绕县城东南至胡辛庄流入尉氏县,后至周口市。郑州市境内长137公里,流域面积2750平方公里。
在尉氏县境内,贾鲁河至李店南界始入尉氏境,经于家、歇马营、七里头、边岗、荣村,到睢老庄南界入扶沟境。流经尉氏44公里。
在周口市境内,由扶沟县高集入境,流经扶沟、西华、周口市入沙颍河。区内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河长81公里,入境水量4.88亿立方米。
历史变迁
贾鲁河的前身为沙水(历代曾称蔡河、惠济河、贾鲁河)。沙水属鸿沟水系,也是该区历史上重要的河流之一。自开封以西,与汴水同源。至开封东,汴水东注,沙水南流。《水经注》载:“浪荡渠自牟(今中牟县)东流,至浚仪(今开封市西北)分为二水:南流曰沙,东流曰汴”。沙水的变迁也很复杂,历代名称不同。
唐前的沙水即《水经注》中的渠水,也称鸿沟。鸿沟在开封城东南分沙水南流,经禹王台东、赤仓西、陈留南的斗桥集、通许县北的七里湾、邢岗,下入扶沟县东北27公里的闸上、崔桥、古城、太康县西北之扶乐城,扶沟县东西的柏子岗西,西华县东北9公里之道陵岗,经淮阳县西北,绕城东称百尺沟,东南流经槐店镇(今沈丘县城)注入沙颍河。
沙水是黄河流域与陈、颍间的重要漕河干线。隋大业年间通济渠开通,南北漕运以通济渠(汴河)为主,对沙水的疏治不力,使沙水逐渐淤塞,唐初沙水已无通航之利。
唐代以后,沙水通称“蔡河”。五代后周建都汴州(今开封)称东京。为了恢复陈、颍漕运,在唐前沙水故道基础上,另疏新河,称为蔡河(也称东蔡河)。北宋对蔡河大加疏治,成为北宋东京“四大漕蔡”(汴水、金水河、五丈河、蔡河)之一。宋代的蔡河,以开封为中心,分为东西两大河段,分别称东、西蔡河(也称惠济河)。
东蔡河首、尾段均在沙水故道以西,从东京陈州门旁普济水门流出,南流范村、赤仓,入通许县北,分两股名双沟河,在城西城耳岗会合,下经百里池、吴召里,入尉氏县的永兴、白潭,经扶沟县东北岳桥、董桥、吕潭、柏子岗,下接沙水故道,经西华东北之道陵岗、杨关庙东,至后张楼,入淮阳县,下分沙、蔡两支入颍。沙水即唐前的百尺沟,由沈丘入颍,蔡河由项城(水寨)入颍。
宋建隆元年(960年),导闵水(发源于新郑县溱、洧等水)东北流,至开封城南会东蔡河。乾德二年(964年),又命陈承召率丁夫数千人凿渠,从长葛老城北引潩水(即清潩水)入洧水(今双洎河),东北今会闵水至开封。从此,“潩水无水患,闵河溢通漕”。开宝六年(973年),赐名“惠民河”。因在东蔡河之西,又称西蔡河。是在闵水基础上,引潩水东北流,西南—东北向的人工河流。是东京与陈、蔡间的重要漕路。这条河流自长葛县老城西北的打绳赵,沿金渔河故道至清潩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洧川)、朱曲、节沟、大营、尉氏县西10公里。下经中牟县的皛店至开封西南的百公岗(白墓子岗),由京城外城南戴楼门旁的广济水门入城,折南流,至陈州门旁普济水门接东蔡河。
金、元以后,因黄河南泛,东京“四大漕渠”相继淤塞。开封成了不通漕运的城市,东南漕断绝。元、明两代,为了沟通东南漕运。在汴、蔡河流的基础上,开通了贾鲁河。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在开封北面的仪塘湾决口,汴、蔡河流相继淤塞。江淮漕路断绝。加上开封以西的京、索、郑诸水的不能宣泄,为害甚大,为了开通漕路并宣泄沥涝,工部尚书贾鲁主持疏通汴河、蔡河。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荥泽孙家渡口(今郑州西北)。弘治间,都御史刘大夏等人从孙家渡引黄河水东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接蔡河故道,经郑州北的双桥北、张桥、姚店堤,入中牟县的张胡桥、毕桥、十里铺、中牟县城北、板桥、店李口入开封,下接西蔡河故道,经朱仙镇、腰铺、闹店,至夹河集入尉氏,经金针、十八里、张市、永兴西,由白潭入扶沟县,接东蔡河故道,至商水县汇颍水,称为贾鲁河。这条河并非贾鲁所开。但在此前,贾鲁曾主持疏浚过汴、蔡等河流,故后人称为贾鲁河。
明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在疏浚贾鲁河故道时,自中牟另开新河长七十里,导水南行,经开封之朱仙镇、尉氏之夹河、水坡、十八里、张市、永兴、王寨到白潭出尉境入扶沟,亦称贾鲁河。明清两代(清代乾隆、嘉庆以前)贾鲁河深、广(宽约30公尺,深约6公尺),水运畅通,舟楫如林,为南北漕运干线,江淮物资除由海运转输华北外,一部分由长江入淮,溯贾鲁河,至黄河流域的华北各地。又有运粮河之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十三年(1843年),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三年(1887)、十五年(1889年)、二十七年(1901年),黄河六次决口,大溜屡经贾鲁河,人们又叫它小黄河。
乾、嘉以后,因黄河决口泛滥,河道淤塞严重,虽经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四年(1915年)两次修浚,而成效甚微,舟楫不再复通。
民国十六年(1927年),河南省政府督民沿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水冲刷之大洪,改挖贾鲁河。改道段平均口宽26.53米,底宽21米,深2.67米。从此,贾鲁河不再绕经朱仙镇,而迳由开封县的仇店、肖庄入尉氏,经歇马营、芦馆、梅庄、北曹,到荣村再东南流至王寨注入贾鲁河故道,到白潭出境入扶沟。当时称新贾鲁河。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即从贾鲁河行洪入颍河,形成河宽1~2公里的宽浅河道。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从尉氏县荣村东南冲决南岸堤防,迳入扶沟县境。后经疏浚而成的新道。
水文特征
流量
贾鲁河以往水量充沛,古时可通舟楫。据郑州市郊区历史洪水痕迹调查:特大洪水曾达3590立方米/秒(1835年);次大洪水1680立方米/秒(1906年);新中国成立后常庙站实测较大洪水400立方米/秒(1956年);正常流量2立方米/秒,基流量0.5立方米/秒。上游郑州市1990年代资料显示: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
河口周口地区资料显示:贾鲁河1951~1990年平均水位55.18米,流量每秒17.09立方米,含沙量每立方米2.86公斤,径流量5.363亿立方米。由于引黄灌溉,河床淤积严重。建闸后淤积更甚,截止1984年闸前淤高1~1.5米,从扶沟水文站实测资料看,建闸前1956年8月最高水位57.54米,最大流量720立方米/秒,至1984年水位抬高到建国以来最高水位57.93米,而流量却减少为183立方米/秒。28年间,水位抬高0.39米,而流量却减少为537立方米/秒,如遇连续暴雨,流量超过每秒200立方米以上河水就不能顺利下泄。
含沙量
贾鲁河因受黄河退水(浑水)的影响,其年平均含沙量也比较高,该扶沟站的含沙量为2.43公斤/立米,较邻近双洎河的含沙量0.72公斤/立米,将近大3倍多。同时,各月含沙量大小变化也很大。汛期6~9月,可占年总量的90%,而长达七八月的枯水期,其含沙数量总和只占年总量10%左右。
主要支流
贾鲁河,主要支流双洎河另有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18条。
郑州市支流
郑州市境内主要支流有:索须河贾峪河贾鲁支河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东风渠、小清河等。
索须河,因索河和须水河汇流而得名。索河发源于荥阳县西南山区崔庙,北经城关、广武中原区;须水发源于荥阳县贾峪北,流经中原区须水、沟赵,两河在中原区的大榆树合流后称索须河。后东流至花园口、祥云寺入贾鲁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557.9平方公里,正常流量0.5立方米/秒。
贾峪河,发源于荥阳市青龙山北麓,流经上湾、贾峪、洞林寺,东流至张河入郑州市郊区。主流在荥阳长11公里,平均流量为0.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由于源流属于山间石隙水,故天涝则流,天旱则涸。
东风渠,原为1958年春人工兴建的引黄灌溉河道,渠首五孔闸建在郑州市郊区岗李东北,往南与索须河、贾鲁河相交会,至市区白庙折向东南,在中牟白沙后潘庄入贾鲁河。原计划引水300~600立方米/秒,灌溉郑郊、中牟、扶沟等县耕地806万亩。1962年停灌后,成为市区及郊区的排洪污河道。有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等支流流入。干流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576平方公里。
熊儿河,东风渠支流,是流经郑州市区的两条河流之一,源起于郑州市区西南30里的铁三官庙,西南至东北流向,经马沟、荆胡、王胡寨、高寨,在潘张分为东西两支分别进入市区,在东豆腐寨汇合在一起,折向北流至旧城南关西过德济路,顺南城外东流,至二里岗附近再折向东北,过祭城东汇七里河,最后流入贾鲁河,东风渠修成后,接东风渠再入贾鲁河。
潮河,东风渠支流,发源于郑州市新郑市郭店镇徐庄附近,自西南流向东北,流经河西曹(郑州新郑)、小范庄水库(郑州新郑)、常庄水库(郑州中原)、小魏庄水库(郑州管城)、曹古寺水库(郑州管城)汇入七里河,河道全长36.3公里。
贾鲁支河,发源于郑州市区西北五龙口、南阳寨一带,东北横贯老鸦陈镇,沿花园口镇南侧东入中牟境,汇入贾鲁河,河道全长34.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
金水河,东风渠支流,属淮河水系,是贾鲁河上游的支流,发源于郑州市新密梅山北黄龙池,由西南向东北穿越郑州市区,最终流入东风渠,全长28.2公里,流域面积130.5平方公里。
开封市支流
北康沟,系1964年开挖,从拐杨起将康沟河上游来水改向东流,首纳葛河,至史庄北明改沟汇入,穿过开尉公路,转东南流至城角黄北汇入贾鲁河。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64.8平方公里。为区别于康沟河、南康沟、命名为北康沟。
中山沟,北起县城西南隅,至通院转流东南,经代庄、中山,至后荣村入贾鲁河。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
窦张沟,源于县城东北窦虎营,顺尉鄢公路东沿,至前张铁转东南注入贾鲁河。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
双洎河,源出登封、新密市交界之五指岭下(赵庙沟),上有洧、溱二水汇流,故名双洎河。东南流经新郑,至长葛的沈湾入尉氏境。东南去经关庄、许寨、仓李,然后沿尉长两县交界,经古桥、马湾、南席、郭庄,至小张东南入鄢陵,于扶沟县摆渡口(彭庄)汇入贾鲁河。全长176公里。一说河长171公里,流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
康沟河,以明代排泄康墙保(尉氏西北之一保)诸坡之水而得名。本源于黄集西,流经前王、拐杨,南折至大桥,西纳青泥沟水,到麦仁店转东北,经县城南关,流至马庙注入贾鲁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大桥至马庙段被黄水淤塞。1951年春县人民政府对康沟河进行开挖改道,从尚村起,南经大桥、冯村,至西黄庄转东南,经魏庄、貊庄、胡新店,6到南河沟刘南界入鄢陵境,于幕寨汇入双洎河。1964年开挖北康沟,引上游来水从拐杨东去。1966年下游改道,由原注双洎河改为东经鄢陵、至扶沟境入贾鲁河,1990年代后的康沟河源于尚村北之龙王庙坡,全长37公里,其中尉氏县境内长27公里。
明家沟,康沟河支沟,北起小庄头,西南经大庙杨东、明家西,于坡里王北通过倒虹流越北康沟,至尚村西注入康沟河。流长6.8公里,控制面积26.5平方公里。
刘麦河,康沟河支沟,源出邢庄乡刘庄,西南至三李南通过倒虹穿过北康沟,经鳌头吕西,县城西,至麦仁店西南入康沟河。全长12公里,控制面积31平方公里。
代貊沟,康沟河支沟,源出南曹乡代庄,经皮刘,至貊庄西南入康沟河。全长8.1公里,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
洪业沟,康沟河支沟,源于蔡庄乡后黄、高庙寨之间,东南流至关帝庙南东转,经罗庄,于南曹乡南河沟刘东北入康沟河。
南康沟,康沟河支沟,即旧青泥沟。故道源有二支:一支来自大营乡赵家,经小大营到翟家;另支源出大营乡芦家南坡,流至大马乡大任泽北转,到翟家与前支汇合。而后向东复南折,经西陈村,至潭家东南去,到要家向东由把式陈东北去,经寄庄王、安王至湾杨向东汇康沟河于大桥北。1951年县人民政府治理此河,截湾取直,使河道白把式陈向东迳直穿过冯村街,于北通院西进入康沟河,并定名为南康沟。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
杜公河,康沟河支沟,始于明万历年间,洧川县令杜縻颁令疏通,民感其德,称之为杜公河。源于洧川乡西三赵西北,东南流至前宫、花桥刘,有小黑河、小清河先后汇入。而后穿洪台、灵冢间之岗沟,绕兴隆岗、洧川北关东去,又有溜子沟于张庄西汇入,再东流经英刘、火把张、黄湖、西、南、东三面围朱曲。又东北去,西、南两面绕史井。在史井南纳六五干沟后复东北去,至夏庄纳高庄沟、栗林沟。最后于水台东南注入康沟河。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257.2平方公里。
周口市段支流
许扶运河,位于许昌地区,是一条靠引黄河水的人工运河,由许昌市起,至扶沟县北关注入贾鲁河,长54公里。该河开挖于1959年,动员了扶沟、鄢陵、许昌、西华4县6.6万人,并用91.8万个劳动日,于同年12月10日竣工。完成工程量472万立方米,全程贯穿12条沟渠,13座平原水库,在雨季可互相调节蓄水量,使该河具有排涝、灌溉、养殖、航运的功能。为适应水上运输的需要,在陈化店、鄢陵建有船闸两座,将运河分成3段,而船闸上下两段之间的高差均为2.5米,水深1.5米,航道底宽20米。许扶运河通水后,相应地设置了航运管理机构,沙河航运管理处调入该河10个船队,有木船89艘、4017吨。1960年,完成运输货物78280吨,货运周转量285万吨公里。1961年1季度,又完成货运量4万吨,176万吨公里,起过一些作用。因安排不合理,1961年3季度后,水量逐渐减少。1962年3月,引黄停止,河道干涸,船只搁于浅水及浅滩之上而受损,后被迫调离,航运终止,不久该河也随之废弃。
双狼沟,发源于扶沟县练寺乡,由红花集乡洼李西入境,经寺后刘西、朱庄东,折而东南经寇寨、红花集东、干河王、惠庄西、凌桥东,再东南经护当城、叶庄、王庄东,进入城关镇往南经金庄、大谢庄西、竹园、小谢庄、蒋庄东、胡老庄、杜庄西、进入迟营乡,经葛庄、安庄、王庄西、尹楼、大迟营东、小王庄南,由小张北进入大王庄乡,经前王楼南、丁口西、李楼、西毕口、王庄、赵口东、王金庄北、范庄南、薛埠口东、烟袋朱西、刘草楼东北,流入贾鲁河。系排涝河道,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境内河长56里,排水面积88平方公里。此地原有大狼沟、二狼沟、故名双狼沟。
治理开发
河道整治
贾鲁河由汉代鸿沟和宋代惠民河基础上演变而成,是历史上黄淮相连的水道。黄河在郑州、中牟一带决口、多经贾鲁河流入颍河,贾鲁河沿岸土质松软,容易冲涮淤积。为漕运需要,历代都不断进行治理,仅清代局部或全线治理就达19次以上,1927年、1936年都曾进行过治理。1938年6月,黄河在花园口扒口后,主要沿贾鲁河、沙、颍河进入淮河。
1946年1月,开始堵复花园口,但留下宽阔的黄河旧道成为贾鲁河身。从郑州到中牟一带,河槽宽浅,宽者达4公里以上;中牟至扶沟,河槽宽1~2公里;扶沟至西华间,河宽1公里左右;西华以下,河槽渐窄深,入颍河处,宽仅150米。
1950年以后,贾鲁河上游修建7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干流未进行过系统治理,沿河的原生产堤,在大水后都培修加固,逐渐形成堤防,总长131.5公里。1958年后,对贾鲁河进行梯级开发,干流上曾建拦河闸14座,70年代以后,尚保留中牟(改为桥)、后槽、高集、扶沟、摆渡口、阎岗、周口等几座拦河闸,除周口闸(8孔,孔宽6米,设计过水能力600立方米/秒,校核过水能力1200立方米/秒)能满足排水要求外,其他闸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水影响。由于大量引黄输水和关闸蓄水,使河道淤积7500万立方米。群众在河滩修生产堤57条,拦滩渠20条,路坝30条,阻水桥48座,机灌站50处,并且在河滩种植阻水树木和荻苇15万亩,使西华县以上行洪滩地由1000多米缩窄为100~200米,河道泄水能力大大降低。1984年汛期,扶沟站最大实测流量185立方米秒时的水位,比1956年720立方米/秒时的水位还高0.44米,堤防多处漫决,淹地100多万亩。经多次清障,扶沟以上贾鲁河的泄洪能力仅恢复到200立方米/秒,只及50年代的1/4。贾鲁河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8条支流,治理后的除涝标准是:7条达到5年一遇,5条达到3年一遇,2条低于3年一遇。
双洎河上修建了佛尔岗中型水库,并对堤防进行了多次培修。
2016年6月30日,郑州市贾鲁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工。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地点位于郑州市西部、北部及东部,自尖岗水库至中牟县大王庄弯道,全长62.77公里,按照“一河、二区、三源、六湖、十中心”布局进行生态综合治理,主要工程内容为:河道疏挖、堤防填筑、堤顶道路、岸坡护砌、桥梁工程、生态绿化、节点景观、拦蓄水建筑物等,开挖3处湖泊湿地。2023年12月28日,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2024年8月6日,通过河南省水利厅主持的完工验收。
2021年1月,贾鲁河入选《第四批29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河道建筑
1958年后,对贾鲁河进行梯级开发,干流上曾建拦河闸14座。20世纪70年代以后,尚保留中牟(改为桥)、后槽、高集、扶沟、摆渡口、阎岗、周口等几座拦河闸,除周口闸(8孔,孔宽6米,设计过水能力600立方米/秒,校核过水能力1200立方米/秒)能满足排水要求外,其他闸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水影响。
贾鲁河扶沟县北关闸,始建于1958年,位于扶沟县城北关,是一座17孔拦河闸。
1988年,经河南省水利厅规划设计,在尉氏县分别建后曹、马庙枢纽工程各一处。但因脱离实际,马庙工程全废,只有后曹工程仍可引黄灌溉,其拦河闸6孔,孔宽5米,孔高3米,过闸流量500立方米/秒。
马庙枢纽工程,位于尉氏县城东马庙村西之贾鲁河上。电站四部分.土坝东西长1公里,顶宽5米,坝高3米。坝西端,拦河闸居中。拦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全工程分土坝、拦河闸、船闸、船闸位于大坝东端,电站居大6孔,孔宽5米,孔高3米。配五吨手摇式启闭机6台.设计过闸流量500立方米/秒。船闸分上下闸室、可容一木帆船通过.电站设计6个机组来发电,1969年重修,亦未发电。此项工程施工时间是1959年。工程用料绝大部分是发动全县群众集中石磨、石硫、石徽及一切石料。罄其所有,全部运到工地,用以砌筑闸徽、闸墙。并发动10至70岁人民群众远距离运料,群众集资及国家拨款共耗资300万元。工程建成后毫无收益。除大坝尚存外,其余均废。
后曹枢纽工程,是河南省水利厅设计院设计,开封地区水利局工程师郭端云负责施工。由尉氏县提供民工。总投资300万元。工程位于尉氏县庄头乡后曹村东南的贾鲁河上,由拦河闸。船闸、电站、大坝四部分组成。大坝系土坝,东西长950米,顶宽5米,坝高4米,主河槽建拦河闸,系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6孔,孔宽5米,孔高3米,闸上游渠底宽50米,下游渠底宽75米,最大高度93米,总宽为2米,闸身全长1米;设计流量为500立方米/秒,可灌溉全县土地90万亩,并能向开封、太康、淮阳、西华等地区送水。船闸、电闸分列于大坝两端。船闸分上下闸室,可通行一般木帆船。已废。电站未施工。
灌区工程
东西三干渠灌区,属于尉氏县引黄灌溉工程,建于1958年,是河南省水利厅对贾鲁河阶梯开发规划中确定的“东风灌区”中的东西三干渠灌区。东三干渠由贾鲁河引水,设计流量40立方米秒。灌区范围包括水坡、十八里、张市、小陈,永兴等5个乡。有东三总干渠,长20公里;东三南干渠,长29.3公里;东三北干渠,长19.4公里。有各类干渠建筑物350座。西三干渠长36.6公里,共建有各类干渠建筑物43座,支渠建筑物143座,斗渠建筑物500座。以上东西三干渠共有设计灌溉面积28.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83万亩。灌区对尉氏县补充地下水,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供水水源不足,田间工程不配套,严重影响灌溉效益。
水库建设
1950年以后,贾鲁河上游修建7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干流未进行过系统治理,沿河的原生产堤,在大水后都培修加固,逐渐形成堤防,总长131.5公里。1958年,双洎河上修建了佛尔岗中型水库,并对堤防进行了多次培修。
丁店水库,位于荥阳县丁店村贾鲁河支流索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52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区,土薄石厚覆盖极差。水库上游有4座小型水库,控制面积31.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634万立方米。水库于1957年动工,1959年完成。1975年大水后,1976年将大坝加高1米,达185.5米,防浪墙高1米,总投资357万元。水库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坝高35.5米,坝顶长1074米,总库容556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84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宽70米,底长1200米,最大泄量1370立方米秒;输水洞身长256米,装有平板钢闸门,最大泄量6.8立方米秒。
尖岗水库,位于郑州市区西南郊贾鲁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为浅山区,河床切割30—50米。因位置重要,列为大型水库管理。水库初建于1959年,1960年缓建。1965年重新进行地质勘探及规划设计。坝基为双层砂、中间夹粘土,采取挖透表层砂砾层,做截水槽防渗。规划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34米,坝顶高程158.55米。总库容68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974万立方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最大泄量307立方米/秒。1969年复工,1970年建成。1973年坝后台地出现冒水翻砂,局部岸坡坍塌,1974年,做导渗沟和减压井15眼,渗流得以控制。1975年大水后,为防御特大洪水,在溢洪道左侧做副溢洪道,并对主溢洪道做消能防冲工程。1978年因位置重要,且因坝基砂壤上属液化土,遇地震可能危及大坝安全,被列为全国重点病险水库之一。水库以城市供水为主,年供水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同时还可由邙山提黄河水入库,做为汛期黄河水含沙量大不能引用时的调节水源。
佛尔岗水库,位于长葛县城东10公里双洎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1338平方公里,是一座平原河谷水库。1958年初建,1962年春扒坝渡汛。1970年复建,1971年基本建成。主坝为均质土坝,复建时大坝上移200米,坝高12.64米,主河槽段改建溢流堰,坝长150米,溢流堰右端建3孔泄洪闸。副坝上建灌溉渠首闸一座。原水库防洪标准偏低。1973年进行改建,大坝加高到14.1米,副坝加长至1800米。拆除泄洪闸改为溢流堰,堰长加到163.5米,堰顶设15孔、高1米、宽10米的翻板闸。据水文复核,仍属险库,遇50年一遇以上洪水危及大坝安全时,扒副坝泄洪。水库建成以后,由于流域面积大,来水多,年径流量近2亿立方米,发挥了较好的兴利效益,实灌面积7.2万亩,装机4台,共330千瓦。
城市供水
郑州市众解放初就开始开始引用贾鲁河水作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1970年代建成引黄河水入郑工程,引黄河水由东风渠旧道入贾鲁河,经皋村、苏屯、老鸦陈、南阳寨、陈五寨5级拦河坝4级提升入西流湖水库,经调蓄后成为柿园水厂水源,1978~1987年共提水1.703亿立方米。同时,从贾鲁河尖岗水库引水,1971年开始供水。先由水库输水道或溢洪道放水入西流湖,再由柿园水厂向西流湖取水。
航道航运
航道
贾鲁河,前身是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挖的鸿沟。秦代仍名鸿沟,汉代名浪荡渠,唐以后名蔡河,宋代名惠民河。因元代贾鲁修竣,故名贾鲁河。明代以前贾鲁河在周口地区内部分通航。明成化元年(1465年),贾鲁河始通周家口,逆水而上,经西华和扶沟县直达朱仙镇,区内通航计费里程90公里。小型木船可转行双洎河,通达鄢陵、洧川(旧县名,1954年长葛县)。
清代乾隆、嘉庆以前(清代贾鲁河的上游不接黄河,而是以京、索、须水为源),贾鲁河深、广(宽约30公尺,深约6公尺),舟楫如林,为南北漕运干线,江淮物资除由海运转输华北外,一部分由长江入淮,溯贾鲁河,至黄河流域的华北各地。
后黄河多次决口,夺贾鲁河道南下,河床淤塞。加上清末铁路开通,交通地理形势大变,贾鲁河终于废弃。1938年后,河道由扶沟县吕潭镇西改道至扶沟城东关,木帆船驶至扶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河南省、地交通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民工治理河道,恢复通航。1958年,扶沟县城北关修建一座17孔拦河闸,航运中断。
港口
周口港,位于周口市,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于此。穿越市区东流,把市区一分为三,使周口市形如品字,俗有“小武汉”之称,是沙颍河中部沿岸各地主要物资集散地之一。该港自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鲁河与沙河汇流后,船舶开始由朱仙镇直达周口,为周口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万历(1573~1620年)以后,周口商贾云集,苏、皖、浙一带的百杂货由淮入颍,运抵此地销售、转运,附近土特产由此装船外运,港口装卸货物作业繁忙。1938年6月,蒋介石决黄河花园口后,黄河夺贾鲁河入淮,沙颍河航运遭到破坏,周口港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口港复苏,省航运局初建时曾设于此。港区从小西门码头到和平码头,全长2200米,有较好的停泊区。南北两岸建有永久性码头2座,土码头4座,每天可停靠100艘木帆船装卸。还有适合装卸货物的河岸自然边坡133米。港区附近有仓库22座,总面积为1.66万平方米,库容1.95万吨。港区装卸条件不断改善,吞吐量逐年增长。1952年共装卸货物7.26万吨,其中出口4.55万吨,入口2.71万吨。到1958年,货物装卸量上升为12.68万吨,其中出口4.72万吨,入口7.96万吨。出口物资主要是小麦、麻饼、花生米、大粪;入口物资是百货、杂货、煤炭、矿建材料。1975年,周口大闸建成后,沙河航运中断,船舶赴安徽、江苏等地运输,周口港已无船只停泊。
贾鲁河有西华县城关和扶沟县东关等处自然码头。由于河道断航。这些码头大部分荒废。
流域概况
新密市,原为密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嵩山东麓。北靠荥阳、巩县。南邻禹州市,东接新郑县,西邻登封县,东北与郑州市接壤。总面积978.2平方公里。汉置县,属郑州市。三面群山环抱,势如簸箕。西北、西南为嵩山余脉,海拔350~825米。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主要河流有洧水、双洎河、臻河等,属淮河水系。农产品有小麦、杂粮、棉花、花生、芝麻、烟叶、油菜等。畜产品以寒羊毛著名。土特产有金银花、桑权等。煤炭、建材、造纸、烟草生产为四大优势。名胜古迹有马良沟遗址郐国故城打虎亭汉墓、洪山庙、白龙庙、香峪寺造像石龛等。1982年8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密县来集乡和城关镇的惠沟、五里店、楚沟、杨寨、高沟、甘砦六个大队(村)划出,成立新密区,属郑州市管辖。1987年3月1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郑州市新密区,原所属的来集、七里岗乡划归密县。1994年4月5日,撤销密县,设立县级市新密市,由郑州市代管。
荥阳市虎牢关古战场、汉霸二王城等60多处。1994年4月,荥阳撤县设市。
中牟县,位于河南省北中部,黄河南岸,郑汴两市之间。南接尉氏、新郑,陇海铁路。郑汴公路横贯中部。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中牟之名始于春秋。战国属魏,秦置三川郡;汉始置中牟县。隋初改中牟为圃田县,唐武德初复置中牟县。该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黄河泛滥的重灾区和有名的沙区县。1938年国民党消极抗日,扒花园口后,县城和160个村庄、50万亩土地被洪水淹没,14万人受灾,7万人离乡逃难,1.6万人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引黄淤灌改良沙地,沙丘面貌已有很大变化。农产品有小麦、大豆、花生、西瓜、红枣、大蒜等,尤其是中牟大蒜,个头大、味香,远销国内外。工业有化肥、酿酒、乳制品、皮革等。主要名胜古迹有官渡古战场遗址等。
尉氏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邻通许、扶沟县,西界新郑县,南毗鄢陵、长葛县,北与开封、中牟县接壤。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春秋为郑地,战国属魏,秦置县,属三川郡,汉归兖州陈留郡,唐属汴州陈留郡。北宋归开封府,元属汴粱总管府,明、清皆属开封府。现属开封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沙岗丘陵,洼地散布其间,海拔最高125米。双洎河两岸为平原,海拔70米左右。东部为黄河冲积平原,海拔60米左右。贾鲁河贯穿南北。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无霜期221天。农产品以小麦、棉花为主,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之一,远销孟加拉、苏联、印度、新加坡等国。土特产有枣花蜂蜜、青豆等。工业有机械、化肥、橡胶、塑料、皮革,五金、造纸、酿酒等。名胜古迹有康王城遗址、兴国寺塔等。
扶沟县,位于河南省南部,面积1143平方公里。扶沟古称桐丘,属豫州。春秋属郑,战国归魏,秦置三川郡,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始置县,治所均在小扶城(今崔桥之古城)。隋大业末年(618年)新汲县并人扶沟,始迁县治于今址。现属周口地区。该县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50~72米,属黄河冲积平原。平原被多次冲淤切割,形成了许多近于南北向的残岗地形。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降水量672毫米,无霜期215天。贾鲁河同双洎河在境内汇合。贾鲁河在境内长43公里,清水河境长43公里。经济以农为主,盛产小麦、豆类、甘薯、芝麻、棉花、花生、油菜籽、黄红麻,尤以棉花为重要。工业有化肥、发电、汽车配件、毛纺、棉织、酿酒、印刷,皮革、木器、鞭炮等。名胜古迹有支亭寺遗址、城隍庙大殿、文庙大成殿、自马寺殿、火星庙、郝岗碑楼等。
西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临扶沟县,东南与周口市、东与淮阳县接壤,西接临颍县,南至沙河与商水县相望。面积1194平方公里。汉始置县,属汝南郡,西晋初废,永康元年(167年)复置。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置鸿沟县,大业初复故,移治今县。唐武德初改名箕城县,贞观初废,长寿初改置武城县,神龙初复名箕城。景云初又改名西华。元废。明初复置。该县为黄泛区,地势平坦,海拔48~57米之间。主要河流有沙河,境内长70公里,颍河,境内长75公里,贾鲁河,境内长33公里,从清异河、清流河、颍河交汇口向南至逍遥一线为界,东部为黄泛区平原,西部是颍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747毫米,无霜期216天。农产品以小麦、棉花、芝麻、花生,烟叶为主。特产有苹果、大枣、芦笋、黄桃,阳梨、山羊板皮等。近十多年来,大力扩大农田林网化,农桐间作面积大,是河南泡桐主要产地之一。工业有化肥、纺织、发电、电器、皮革,木器、酿酒、食品加工等。名胜古迹有女蜗城遗址、殷箕子读书台、陈灵公墓、西晋国相何曾别墅及墓葬等。
周口市水灌台遗址、关帝庙、铁水牛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8 22:56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