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源
199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赋源》是199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本介绍
赋源,即辞赋的起源,是指辞赋文体的源头,是辞赋流变的端点。
“源”是位于河流上源的地名。河流一般发源于山地,而省(区)界大多以山脉为准,于是,以“源”作为地名用字的大多位于各省(区)的边界。于是,“赋源”并非指界限,而是一个填补空白的哲学量变。赋源,对于文体的赋来源,是屈赋为源头,后化为汉赋,因为汉人将屈赋也称赋——不歌而颂之说。至于修辞方法的赋,那么因该就是指诗经中的平铺直叙了。“不歌而颂”的“诗歌传统”算得是辞赋源头。赋的源流有四种常见的说法,而第四种并不是“隐语说”。关于“隐语说”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是最早提出的,是三联书店1984年版的第35,40页。
赋源,是辞赋文体“流变”,中国辞赋文学二千余年历史,以明辫其兴于诗而亡于诗的盛衰嬗递。演变过程,“以诗为赋”和“以文为赋”创作现象的交叉出现,构成辞赋艺术发展史线索。辞赋文学自战国初成,历经两汉、晋唐、两宋、元明迄清,形成由先秦到晋唐诗的散化到赋的诗化、汉大赋经晋唐以诗为赋到宋代以文为赋、晋唐经宋代以文为赋再到元明赋家仿骚复古的三大演进圈。辞赋艺术自身演进发展,契合于中国辞赋文学思潮,而且与释赋所表现之文化气象,以及历史上“献赋”“考赋”制度关系甚密,并由此显示出辞赋在各个时代既相承又异趣的艺术风貌。《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 (【作者】许结):“关于“辞赋”的研究最为繁复,本文拟着眼“流变”、兼涉“渊源”,全程考察中国辞赋二千余年历史,以期对辞赋文学兴于诗而亡于诗之过程与其始终介乎诗和文之间嬗变之主旋律作些理论分折。”。
见解
一、《诗经》说,班固汉志》“不歌而诵谓之赋”,《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后人视为诗源说典范。
二、《诗经》《楚辞》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谓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堪称代表。
三、《诗》《骚》“诸子”说,此论以清人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文史通义·诗教下》谓汉赋乃“纵横之派别,而兼诸子之余风”之说法最明豁。
四、“隐语”说,如朱光潜谓“赋即源于隐”。前述诸端,各执一源,虽内涵辞赋发生之“多无”机制,但偏于静态思维之绝对化理解,将视点置放于先秦诗史之动态发展,方能综会诸说。
赋源,对赋源于诗之问题有深明切著的把握。据此,作三层次阐释:
1.由创作论观之,辞赋之发生具先秦诗歌之发展的历史意义。
2.由文体论观之,辞赋之形成具“一体多元”之征象。“祝辞”(招魂词)和《诗经》中“楚歌”(如“二南”),而“祝辞文学”本质上也是一种诗歌形态。持“隐语”论者与《诗》源说,分庭抗礼,关键在义域之分,即取“辞浅会俗,皆悦笑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以区分于《诗》之庄语;然返观“隐语”本身,也是一种诗体。翻检《左传》《史记》等史著所存先秦隐语,以及荀卿《赋篇》之谐隐,皆以诗体寓哲理,是确乎无疑的。至于战国诸子散文“聘辞”、“论辩”、“假设对间”等对辞赋的影响,非仅见于《庄》《孟》与纵横说辞,而在《诗》、《书》的铺写中己见端绪,故此亦仅属先秦文学由简而繁之整体趋态使然,殊非赋源之本体探究。
3、相对而言,《诗》源论者差近。前人论《诗》为赋源皆奉汉人论春秋“赋诗”之志、“不歌而诵”、“六义”之“一”云云为圭臬,未知汉人论《诗》兼“赋”,进以《诗》教之价值取向要求赋家之社会作用,实与“赋体”义域疏隔。因此,论赋之源,不在《诗》三百之规范,而在诗体之自变,刘勰《诠赋》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定赋义,给合先秦诗歌精神与赋体审美之发展,是较为融通的。
《学术月刊》1994年06期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全四册):
作者:陈洪治 编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1
ISBN:720005352X
字数:180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赋》:赋之兴,由来久矣。大夫登高之诗、俳优诙谐之语、游士纵横之言、屈子行吟之辞,综而衍之,乃成此体,自汉兴迄于清亡,与诗并列文苑,两千余年未曾中辍。“五四”以来,“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之说甚嚣尘上,于赋之批驳更无以复加,以至百代显学,一朝烟灭,时至今日,竟成绝学,慎终追远,岂不哀哉!赋之弊毋庸讳言,赋之衰毋庸讳言,赋之亡则不可不言。是有此书之编,不期于振拔斯文于一旦,只求能稍补前人之失,庶免数典忘祖之嫌。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略述赋之演变历史,以求清其脉络;第二编选辑名家名赋,以求详其枝叶;第三编介绍赋体常识,以求正其声名;第四编选录近世学者之赋学论文,以求显其学之深广。《国学经典:曲》: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在这里谈到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谈及戏曲,人们难免就会联想到一个“俗”字。当然,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指俗气、鄙陋,它们相对于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质朴。戏曲不只有俗的一面,同时也有雅的一面,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
本套书还有《国学经典:词》、《国学经典:诗》。
目录:《国学经典:赋》
第一编 赋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源头活水,非止一泉——赋源初探
第二章 南国幻境,梦地巫声——先秦辞赋概述
第三章 天朝气焰,扬励无前——两汉赋概述
第四章 风骨清狷,性情驰驱——六朝赋概述
第五章 盛世神韵,绝代风骚——唐赋概述
第六章 骈体之论,押韵之文——两宋赋概述
第七章 风情渐老,典雅而亡——元、明、清辞赋概述
第二编 重要赋家及辞赋作品选
第一章 宋玉和荀卿赋
第二章 贾谊怀才不遇之赋
第三章 淮南小山与王褒的体物之赋
第四章 枚乘赋——散体赋之奠基
第五章 游猎、牢骚、都城之赋
第六章 抒情小赋
第七章 建安咏物抒怀之赋
第八章 正始忧生寓理之赋
第九章 两晋山水闲放之赋
第十章 南北朝感慨兴亡之赋
第十一章 唐代超迈古今的新文赋
第十二章 两宋议论之赋
第十三章 金无沉郁之赋
第十四章 明古体赋与“前后七子”
第十五章 明末遗民之赋
第十六章 清赋掩卷
第三编 辞赋概论
第一节 赋的特征
第二节 赋体分类
第三节 赋的作用
第四编 名人赋论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郭绍虞)
赋论(谭正璧)
论赋体的起源(褚斌杰)
主要参考书目
《国学经典:曲》
第一编 戏曲发展史略
第一章 话说戏曲起源时
第二章 杂剧院本共争辉
第三章 九儒十丐创杂剧
第四章 一树梨花压海棠
第五章 南强北弱显峥嵘
第六章 初生南戏渐繁盛
第七章 案头杂剧趋典雅
第八章 传奇一出惊四座
第九章 昆腔代弋步巅峰
第十章 末路传奇似黄花
第十一章 别支末流出民间
第二编 重要戏曲作家及其作品
第一章 关汉卿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三章 马致远和《汉宫秋》
……
第三编 散曲发展史略
第四编 重要散曲作家及其作品
第五编 戏曲知识
主要参考书目
《国学经典:词》
《国学经典: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7:2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