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集,即辞赋文集,就是把
辞赋家的辞赋作品汇集起来编纂、编辑、编著而成的书卷。
简介
赋集
赋集,可分为单行本、系列本、总集、合集等类别。赋集,代表了辞赋家
辞赋文学创作的成就的至高,是辞赋家脑力劳动成果的物化表现形式。
集,动词,聚在一起,意为辞赋集合。“集”附加在“赋”之后,转义为“集子”,“赋”规定了所“集”的类别,也就是由许多单篇辞赋作品汇编成的书、或全集、或选集等等。如果篇幅较长的大赋,或同一题目的系列组合,可形成相对独立的“段落、部分”,就出现“上中下集”等现象。
赋集,在古代,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纸张的匮乏、书写的难度大等客观环境的拘囿,古人的赋集,往往被后人辑录,或出现在其他类别的史卷等著作总集中而得以流传下来。由于年代久远,古代赋家的作品散失的很多,有的赋家作品只存数字,而无作品,或作品存世很少,甚至只有作品而无作者的佚名现象,是古典辞赋文化的悲哀。比如,晚清敦煌遗书的出土,随之敦煌赋问世了。敦煌遗书,由于清代的散佚,外国列强的掠夺,而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大部分流失海外。国内能够统计到的辞赋篇目不足40篇,是千古憾事。敦煌赋集的出现,说明古代的辞赋,既有文赋,也存在俗赋。
古代辞赋
赋集,与没个时期辞赋家的多寡、辞赋文学的发达与否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按照日不落的划分辞赋史发展的方法,中国古代辞赋流变,可分为:
1、楚秦赋坛:屈荀——前206年
2、两汉赋坛:前206——220年
3、魏晋赋坛:220——420年
4、两朝赋坛:386——589年
5、隋唐赋坛:581——907年
6、五代两宋:907——1279年
7、元明赋坛:1279——1644年
8、清代赋坛:1644——1911年
那么:
辞赋家——古代:
1、先秦:荀况、屈原、宋玉辞、唐勒
2、汉代;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小山、司马相如、刘彻、东方朔、司马迁、枚皋、刘向、班婕妤、王褒、扬雄、刘歆、傅毅、班彪、班固、班昭、张衡、马融、王延寿、赵壹、蔡邕、王逸诗、祢衡、曹操
3、魏代:曹丕、曹植、王粲、陈琳、向秀
4、晋代:潘岳、张华、陆机、左思、陶渊明、王羲之、夏侯湛、傅咸、傅毅、成公绥、傅玄、郭璞
5、两朝:萧子晖、萧子范、萧统、萧纲、吴均、沈约、谢惠连、谢灵运、鲍照、江淹、徐陵、庾信、萧绎
6、隋代:薛道衡
7、唐代:杜牧、黄滔、徐寅、王勃、骆宾王、韩愈、柳宗元
8、宋辽金:苏辙、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9、清代:蒲松龄、汪中
可以推导出几个结论:
第一:汉代是辞赋文学短暂崛起之后的高峰期,曹魏虽是局部领土政权,赋家出现也较多;晋、两朝辞赋继续发展,但趋于平缓,因为骈文出现。
第二:隋朝短命,赋家寥落,唐代主要以诗人型赋家、古文型赋家为主,赋家数量难以和两汉、晋代、两朝比拟。宋代仍然是集中在几个古文家、或诗人身上。唐诗、宋词的相继繁盛,促使赋家职业化单一为赋的特点,而转型为赋在唐宋而被边缘化。元明几乎空白——这个课题要探究——为什么古老的辞赋到元明而衰落了呢?似乎有种一蹶不振的感觉。
第三:清朝,辞赋一度中兴,“五四”而绝——总体上沉寂近百年。
这就是赋集在中国古代、近代,直至新文化化运动以前的发展轮廓。
赋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呈现出电子图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