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人类》是
刘慈欣创作的短篇小说,2005年11月首次发表于《
科幻世界》。
内容简介
杀手滑膛受十三位世界巨富的委托,被雇佣去杀掉三个人,三人分别是流浪汉、穷画家和拾荒女孩儿。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完全处于社会底层,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声望,过着几乎赤贫的生活,毫无暗杀价值。滑膛受过严格训练,冷酷、残忍,技术一流,但当他看到要杀的那个拾荒女孩儿非常像自己爱怜过的一个孩子时,就一定要雇主解释杀他们的理由。
原来,上帝文明共创造了六个地球,到现在为止还有四个存在,上帝敦促地球人类全力发展技术,必须先去消灭其他三个兄弟。但信息到的太晚了,第一地球的哥哥文明已派飞船泊入地球轨道,要占领人类存在的地球四号,将人类迁移至A国保留地,哥哥文明将赡养人类。他们会进行“社会财富液化”,即按照地球最低生活水平配给物质资料,人类获得哪种程度的赡养,完全取决于最穷的人拥有多少物质。于是,这些富人便在哥哥文明普查人类最低生活标准之前使社会财富液化,抹平贫富差距,提高最低生活水平,四处施舍穷人。但有些固执的穷人却拒绝接受施舍,于是富人决定杀死他们,滑膛要暗杀的三个穷人便属此列。滑膛在杀穷画家时,对方要求他为已经被杀的拾荒女孩儿复仇,转而去杀那些富人,滑膛答应了。
第一地球派来的调查员目睹了这一切,向滑膛讲述了自己星球上可怕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富人可以在大脑中植入昂贵的超级计算机提升智力,穷人则不能,退化到狗一样的地位,最后甚至连出卖劳动力的机会都没有了。社会上99%的财富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被称为终产者,他拥有整个第一地球,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将20亿人口用宇宙飞船迁往地球。滑膛听完之后,找到了十三个委托他的富人,准备向他们下手。富人们并不惊奇,他们平静地说等吃完饭再动手,然后用百元钞票烧水煮方便面,当烧到135万元时,水开了。
创作背景
刘慈欣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史时,曾将自己的创作阶段划分为纯科幻阶段、人与自然的阶段和社会实验阶段。他指出:“人类文学其实一直在描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并强调科幻小说应重返大自然这个“
伊甸园”,去描绘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恐惧、探索和敬畏。经历了人与自然这一刘慈欣最满意的创作阶段,他转而向社会实验阶段进行探索,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极端环境下人与社会的处境,《
赡养上帝》和《赡养人类》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人物介绍
滑膛
滑膛是一个第四地球的杀手,属于中层阶级,接受地球最富有阶级的委托去杀害三个处于最底层阶级的人——流浪汉、拾荒女孩和穷画家。然而滑膛最后接受了穷画家为已经被杀的拾荒女孩复仇的要求,转而去杀那些富人。在听闻第一地球派来的调查员讲述自己星球上可怕的贫富差距后,滑膛回到了总统大厅,准备向十三个“社会财富液化委员会常委”下手。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赡养人类》以极高的人文关怀将矛头直指社会结构失衡的危害,将社会的贫富差距置于宇宙的空间内,来探讨科技的发展能否缩小社会差距这一问题。当人类所在的地球面临哥哥文明的入侵时,人类做出的反应是“社会财富液化”,这个有趣的名词表达出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幻想,那就是将原本固态的社会财富均匀分散给每个社会成员,使集中的财富像液体一样弥合高低不平的社会差距。这一看似善意的解决方案本质上仍然是一场由富人操纵、穷人遵从的强制性行动,接纳富人的施舍成了穷人的义务,一旦反抗就是死路一条。在面对外星文明入侵的灾难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竟然选择内部残杀以求自我保全,即便冠之以拯救人类文明的神圣名义,也无法掩饰人性在极端处境下的自私冷酷。那么,科技的发展能否改善社会现状呢?刘慈欣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领先于人类文明史两倍的第一地球已经发展为由一个终产者和20亿无产者组成的非人世界:科技的发展使人脑通过植入芯片就可以获得常人难以达到的超等教育,而支付这项科技的费用是穷人难以企及的,保持社会相对平衡的教育一旦倾斜,人类的异化便由此开始了,也就是“穷人不再是人”。此时人类将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只是社会财富的不均衡,而是科技独裁导致的人类异化,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科技对于改变世界的意义,当科技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只集中于少数的富人手中时,科技就成了富人独裁的助推器。刘慈欣站在宏大的宇宙视野中表达他对人类的现实观照,指出科技的发展如果远远领先于社会结构的调整,科技就会形成绝对的集中化,最终导致人类的异化。
然而,小说的深刻性不止于此,文中还提到了一个打破社会相对平衡的致命武器——教育,这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现实话题,即教育的失衡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彻底失调。追根究底,科技导致人类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对教育的垄断,两个平行世界中的权势者在面临灭顶之灾时的反应正反映出教育被科技垄断后人类的面目。如果人类地球的十三位富人在利益面前是自私冷酷的,那么第一地球的终产者则已无人性可言,在终产者的思维里,穷人仅仅如同牲畜一般存在,如小说中所写:“对穷人的同情,关键在于一个同字,当双方相同的物种基础不存在时,同情也就不存在了。”被植入芯片获得超等教育的人与普通人相比,已经不仅是智力上的区别,还包括思维、感受、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人类由此完成了残酷的第二次进化,这种物种的异化将彻底改变人类世界。那么,人脑被计算机大脑取代,教育被科技掌控之后,人性还存在吗?对此,刘慈欣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小说的主人公滑膛在齿哥的培养下变成了一个冷血杀手,但即使这样一个冷血的人仍存有感情,是恨让他杀了齿哥,是同情让他答应画家的临终交易。再看第一地球的终产者,已然成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在“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神圣法则下指挥着另一批机器人实现自己的独裁,当思维像程序一样被输入大脑,情感和人性便不复存在,人类将成为受制于机器的智能人。因此,一旦科技的私有侵入教育领域,人类世界的坍塌将会是全面又彻底的。
艺术特色
通俗文学的叙述元素
与刘慈欣一直坚持的精英化思维相反,《赡养人类》极大地借鉴了通俗文学的叙述元素,体现着强烈的“通俗性”“趣味性”和“传奇性”,为此,作家有意弱化了自己擅长的科技性与严谨程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通俗文学的独特魅力。将通俗小说的范式引入科幻叙事,架构出新的言说方式,作者努力将科幻讲得更加生动,在科幻文学中融入其他类型文学的优长,体现了形式创新的追求。
黑帮社会的义气与残忍,背叛与忠诚;职业杀手的冷血与柔情,原则与坚守;杀手学校的神秘与技能,为女人进行的生死赌博;富人疯狂的施舍、暗杀穷人的秘密;作为为拾荒女孩儿复仇的筹码,穷画家自愿让滑膛杀掉。整体情节颇具黑帮小说、武侠小说的江湖气息和传奇色彩。尤其穷画家被杀的桥段,很像战国时期樊於期的传说,甘愿自刎而死,将头借与荆轲,以利行刺秦王。情节密集缠绕,出人意料,足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为阅读提供着持续不断的动力,以至读者会忽略并不浓重的科幻背景。
《赡养人类》对通俗文学的借鉴也可称之为一种有意识的戏仿,即在作品中某种程度地借用其他作品的内容或形式,以达到嘲讽、调侃或敬意的目的。例如,
杜尚对
达·芬奇《
蒙娜丽莎》的戏仿,
塞万提斯的《
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的戏仿,当代作家余华的《鲜血梅花》对武侠小说的戏仿。《赡养上帝》戏仿了通俗小说的情节、人物、戏剧冲突,将“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试图将科幻作品拉向更为普遍的大众阅读,从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楼台上徐步而下,成为一场消费文学的狂欢。
大量暴力叙事内容
小说中充斥着许多残忍的伤害及杀戮情节,数量之多、描写之具体对一篇科幻小说而言显得十分抢眼,这种风格与其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黑社会老大齿哥对幼儿的摧残虐待,如何用锯条锯掉手下的双腿,杀手加工“工件”的过程,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向齿哥复仇等,作者似乎兴趣盎然地撕开一道道血淋淋的伤口展示给读者。这些完全可以省略的暴力情节不仅没有被压缩,反而被大书特书,无数表现精微的语词忠实地把饱含痛感的刺激传达给读者。
在这些俯拾皆是的暴力描写中,叙述者始终保持着不动声色的态度,语言冷漠、超脱,一反传统现实主义的鲜血淋漓、惊悚恐怖、呼天抢地,而是体现着某种纯粹自然主义的审美倾向,毫无同情怜悯之心,也不产生任何情感或心理上的波动,以无比冷静的态度欣赏着一个个惨烈的画面,似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这种暴力叙事的意义不仅仅为了呈现残忍本身,或者为了单纯地吸引读者。对暴力叙事的迷恋体现着对世界的认知和与传统观念的脱离。旧有道德系统与阅读理念中,总会有正义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的分野,作者的责任便是引导读者加以区分,进入预设的人类认知范畴。然而在刘慈欣的观念中,自然界是没有善恶与是非之分的,浩淼的宇宙如同黑暗的森林,如果不想被其他生物消灭不仅要足够强大,还要在第一时间消灭其他生命。人类视为真理的人道主义、良知、善意、和平、共存这些并非宇宙中的普适性真理,而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罢了。这些暴力描述在刺激读者感官的同时,唤起人们对“物化世界”而非“意义世界”的重新认知。是的,宇宙是零道德的存在,并不会因人心的软弱和温情而降低它的冷酷。用刘慈欣的话来说,应“重新审视人类已有的价值和道德体系,并试图描述一个由无数文明构成的零道德的宇宙。”
作品影响
出版信息
《赡养人类》最早刊载于《
科幻世界》2005年第11期,后收入《
2018》《赡养人类》等小说集。
作者简介
刘慈欣,祖籍河南,长于山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自1999年处女作《
鲸歌》问世以来,刘慈欣已发表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六部,并创下连续八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
银河奖”的纪录。其长篇力作《
三体》是2006年度最受关注、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也讲求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