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苏区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六大苏区之一
1927年12月,方志敏等人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1928年4月,成立了中共弋(阳)、横(峰)、德(兴)中心县委。5月上旬,在弋阳召开了第一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弋阳苏维埃政府。不久,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也建立起来。1929年10月初,信江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弋阳漆工镇召开。会议通过了《信江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政纲》,正式成立信江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1930年2月,赣东北苏区范围迅速扩大到两倍以上,纵横弋阳、横峰、贵溪、余江、万年、铅山、德兴、上饶、乐平等县200里,人口由10万增至40万。
根据地的创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受党的委派,以全国农协特派员的身份,于9月由南昌回到江西省东北部的弋阳、横峰地区,与邵式平、黄道等建立了20几个党支部,恢复了20多个农民协会和群众团体,重新点燃起弋横地区的革命烈火。11月25日,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窑头村召集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缺席)5县党员联席会议。他在会上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出:“大革命已经失败,但是中国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革命形势仍然存在。现在的办法,只有重新革命,组织农民暴动,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会议决定组织农民革命团,举行年关暴动,制定了暴动纲领:“推翻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匪党;铲除贪官污更,肃清土豪劣绅;废债分田分地,建立劳农政府;如果中途变心,刀暂弹穿不救。”会议选出方志敏、黄道、邵式平、方志纯等7人组成工作委员会,方志敏任书记。同时成立暴动总指挥部,方志敏任总指挥。这是一次重要会议,从此赣东北革命进人了武装斗争的新阶段,为弋横起义作了重要的准备。
在湘赣秋收暴动计划受挫的情况下,横峰区委书记方志敏首先组建起农民革命团,阳、横峰的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1927年12月,在方志敏等的领导下,终于爆发了弋阳、横峰起义。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军分五路向外发展,起义很快进人高潮。起义持续了两个多月,区域纵横百余里,参加的农民达六七万人。弋横起义胜利后,农民群众热情地歌颂:“湖塘塌塌岭,出了个方志敏,一心干革命,为的是穷人。”
1928年4月,成立了中共弋(阳)、横(峰)、德(兴)中心县委,方志敏任弋阳县委书记。正当弋横起义取得胜利的时刻,江西军阀朱培德派军队前来镇压,起义遭受挫折。根据新的形势,方志敏等决定改变斗争策略和组织形式,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始转人以弋阳、横峰、德兴3县交界的磨盘山为中心的游击战争。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游击队,与敌人在山上周旋苦斗了一个多月。5月上旬,在弋阳召开了第一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弋阳苏维埃政府。不久,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也建立起来。
在敌人残酷搜山“清”的情况下,为了明确新的斗争方针,6月25日,在磨盘山主峰方胜峰的古庙里,方志敏主持召开了弋阳、横峰两县常委联席会议,黄道、邵式平、方志纯等20余人参加。经过激烈的争论,宣布正式成立土地革命军第2师14团1营1连。会议决定:一、由邵式平指挥40多名游击队员,打击“清”之敌;二由方志敏负责做争取群众的工作,并带6名游击队员镇压反动首要分子;三、派黄道等去贵溪一带做秘密工作,负责开辟新的割据区域。方胜峰会议,是赣东北党组织继窖头会议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从此,赣东北由游击战争转为创造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新局面。
根据地的巩固
在方志敏等领导下,从1928年6月开始,经过1年时间,连续粉碎敌人4次搜山“围剿”,增强了群众的斗争勇气,扩大苏区100余里,人口8万余。1929年1月,刚刚当选中共江西省委执行委员的方志敏,代表信江特委筹委会在贵溪汪家坪召开干部会议,宣布成立以黄道任书记的贵(溪)、余(江)、万(年)中心县委。2月,方志敏在弋阳九区主持召开信江地区中共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有弋阳、横峰、贵溪、德兴、铅山5县代表40余人参加,成立信江特委,方志敏为代理特委书记。从4月底开始,先后爆发了贵溪的周坊暴动,以及万年、余江的年关暴动,从而扩大了弋阳、横峰、贵溪、余江、万年等县苏区,使几块割据区逐渐联成一片。7月上旬,在周坊召开了贵溪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方志敏在报告中总结了贵、万、余武装起义的经验。会议决定成立贵溪苏维埃政府。会后,方志敏以信江特委委员身份兼任贵溪县委书记。
在弋阳、横峰、德兴、贵溪先后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1929年10月初,信江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弋阳漆工镇召开。会议通过了《信江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政纲》,正式成立信江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毛泽东当时十分重视赣东北苏区的斗争经验,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游击队逐步发展为“江西红军独立团”。
1930年2月,赣东北苏区范围迅速扩大到两倍以上,纵横弋阳、横峰、贵溪、余江、万年、铅山、德兴、上饶、乐平等县200里,人口由10万增至40万。3月,召开信江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方志敏连任主席。5月,方志敏兼任信江军委主席。7月,红军独立团一度攻占离苏区较远的“瓷都”景德镇,使苏区扩大到纵横500余里,人口约100万;独立团也从10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
根据地发展
与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开辟创建信江苏区的同时,和赣东北地区旺邻的浙西南、皖南和闽北地区,在中共领导下革命斗争也蓬勃开展起来。特别是闽北地区的崇安县,1929年10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建立了以崇安上梅为中心的红色区域。1930年5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崇安大部及建阳北部、浦城西部以及江西铅山东坑地区,都成为苏区,人口约有20万。
1930年7月,中共信江特委与原已成立的中共赣东北特委合并,成立新的中共赣东北特委,直接隶属中共中央领导。接着,成立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与此同时,闽北崇安苏区也与赣东北苏区合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闽北地区。
1931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设立赣东北省的决定,中共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可是,由于中央代表曾洪易竭力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强制红军执行其“持久围攻堡垒”的错误战略战术,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于1931年7月发起的对赣东北苏区的第三次“围”,苏区受到损失。直到1932年4月,方志敏等坚决冲破“左”的束缚,率领红军主力灵活作战,才变被动为主动,新开辟皖浙赣边的(开)化婺(源)德(兴)苏区,推动皖南、浙西地区革命斗争的开展。1932年9月,方志敏、周建屏率领红十军第二次进军闽北,与闽北红军独立团紧密配合,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6个团,取得第四次反“围”斗争第一阶段的胜利。与此同时,赣东北红军在反“围”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由原来的一个红十军扩编组成红十军(由原赤色警卫师升编)和红十一军(原红十军改编两个军)。红十军从闽北回师,开到江西信江南岸,配合中央苏区红军在抚河流域作战。
闽浙赣苏区
鉴于赣东北苏区范围已扩大到闽北、浙西地区和皖南地区,经中共中央批准,1932年11月和12月,原赣东北省委改名为闽浙赣省委,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也改名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同时还成立了闽浙赣军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等机关驻江西横峰县葛源镇。
1933年春,闽浙赣苏区发展到全盛时期。其范围包括赣东北的弋阳、横峰、乐平、上饶、德兴、玉山、万年、余干、余江、贵溪、资溪、金溪、铅山、广丰、婺源、浮梁(景德镇)、鄱阳、彭泽18县,闽北的邵武、光泽、崇安、浦城、建阳、松溪6县,浙西的开化、常山、江山县,皖南的屯溪、休宁、石域、太平、祁门、至德、歉县7县。加上游击区,整个闽浙赣苏区范围,地跨闽、浙、皖、赣4省边境50余县,总人口达数百万。
1933年4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黎川为中心新划设闽赣省。闽浙赣苏区所辖的闽北苏区和信抚苏区,划归闽赣省管辖。这样,闽浙赣苏区的范围有所缩小。但是,后来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闽赣省的联系被隔断,1933年底,闽北苏区又回归闽浙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历史评价
赣东北苏区(以后发展成为“闽浙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也被誉为中央苏区有力的右翼和东北屏障。这块根据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项建设上曾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景象,所以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模范省”,因而也被蒋介石列为重点军事“围剿”的地区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2 17:45
目录
概述
根据地的创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