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鏖兵(拼音:chì bì áo bī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元·无名氏《隔江斗智》。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一折:“厨耐刘备那厮,暗地里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赤壁鏖兵”。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原之后发兵南下,兵不血刃地得到了荆州,一时军威大盛。志得意满的曹操一心想要剿灭刘备,荡平东吴,他用挑衅的语气给孙权下了战书,要他交出刘备和东吴重臣张昭,以此逼孙权与自己开战。
孙权接到战书后十分烦恼,大臣鲁肃提出了联刘抗曹的计划,并亲自出访刘备请来了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孙权最担忧江东集团内部战和不定,诸葛亮的到来给予了孙权很大的帮助。他先是舌战江东群儒,让反战派哑口无言,又篡改了曹操《铜雀台赋》中的诗句(曹操于今河北临漳修建铜雀台彰显平定四海之功)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从而智激周瑜,帮助江东集团完成了意见的统一。
然而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虎视眈眈依然不可小觑。周瑜与诸葛亮不约而同想到了火攻的对策。然而,曹操的水军统领是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他们熟悉水战,火攻风险很大。于是周瑜在初次交战时便调用最精锐的水军,大败蔡瑁。
曹操出战之后深知周瑜雄才,请蒋干劝降周瑜。周瑜将计就计,利用蒋干带走了自己事先安排好的“通敌信”,离间了曹操与蔡瑁、张允的关系,最终使得曹操将二人斩首,失去了最得力的水军统领。随后周瑜又请有“凤雏”之名的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让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便于火攻。为了能实现火攻计划,周瑜和老将黄盖又一起策划了“苦肉计”。黄盖故意倚老卖老激怒周瑜,让周瑜对自己施以军法,卧床不起,然后“被迫”投降曹操。这样,黄盖借归降曹操之名,把火攻需要的引燃物带入曹操水军之中。火攻还需天公作美。诸葛亮通晓地理天时,推算出了风向利于火攻的时间。
为了壮大军威,他特意故弄玄虚上演了一出“借东风”,在他的推波助澜之下,全军将士士气大振。最终,在东南风的指引下,黄盖率领快船急行进入曹操水军中大肆放火,曹军战船相连,避无可避,一把大火将八十三万大军吞食一空。曹操仓皇逃命,幸亏守卫华容道的关羽念及旧情才得以生还。至此,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
成语寓意
一根普通的筷子很容易折断,但许多根筷子合在一起,成为一把筷子,就不是那么容易被折断了。联合团结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它让众多的弱者变为了一个强者。生活上如此,军事上的孙刘联合如此,事业上的成功强大更少不了团结联合的身影,赤壁鏖兵的典故启示人们,联合团结就是力量,就像一滴滴的水珠汇聚成的大海,浩瀚磅礴;就像一棵棵孤木组成的丛林,傲然挺立。团结出力量,联合集智慧。联合团结,往往会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成语运用
“赤壁鏖兵”指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操的军队。也泛指激烈的战斗。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比喻经过艰苦奋斗取得胜利。
“赤壁鏖兵”也作“鏖兵赤壁”。
元·无名氏《昊天塔》三折:“畅好是焰腾腾博望烧屯计,不刺刺鏖兵赤壁图。”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二折:“烧屯博望,鏖兵赤壁。”
明·
张四维《双烈记。褒功》:“那时节谋师背水全军陷,到如今酿成赤壁麈兵变。”
清·陈森《品花宝鉴》九回:“这边百兽,那边群龙,合将拢来,黑雾冲天,火光遍地,大有赤壁鏖兵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