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赤山法华院为唐代新罗人(今韩国)
张保皋所建。唐宪宗二年(807年),张保皋应征入唐,因武艺超群,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武宁(今
徐州)军中小将,深受大唐将士的爱戴。当时石岛湾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着 ,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精神依托,也为了“光宗耀祖”行善事,张保皋于唐穆宗三年(823年)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今石岛湾)建立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
《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奏请兴德王在海上要冲自己的家乡莞岛设清海镇,充任大使,兴德王拨给他一万兵镇守海防开始荡除海盗。张保皋在平定海盗后又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
新罗、
中国和
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成为当时的“
海上丝绸之路”。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于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
赤山法华院在唐代享有盛名,鼎盛时期,曾有30多位僧人在此居住,衣食供应皆由张保皋供给,庙宇香火甚旺,来此听经的人常达二百多人,为一时之盛。至唐武宗执政期间,灭佛兴道之风兴起,致使法华院被毁。我们所看到的法华院是1988年在法华院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并于199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法华院,全系仿唐建筑,与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的基本一致:“南北有岩岭,水流庭院,从西而东流,西南北方连峰作壁,东方望海远开”。
1987年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来赤山考察,在荣成县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协助下,确认了法华院遗址,并树立了“赤山法华院址”石碑,石碑的背面以中、日两种文字记述了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的经过。为纪念法华院这段曲折的历史,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纷纷出资刻碑,以示纪念。
大雄宝殿是法华院的主体建筑,它依山面南而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因他大智大勇,无敌于邪恶,故人们尊称其为“大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立于佛祖两旁分别是他的两个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尊者 。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壁画描绘的生动、精美。
观音殿即东厢殿,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龙女和善财童子。殿内北壁高悬着由韩国著名画家所作的张保皋身着武宁小将装束的巨幅画像,张保皋在韩国人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民族威望,被誉为民族英雄和海上贸易家,每年都有大批韩国客人专程来此朝拜。因其始建法华院的贡献,张保皋在这里也同样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殿内南壁悬挂的是“慈觉大师山东遍路图碑”,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重建的赤山法华院主休工程占地5000平方米,其布局与园仁法师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记载的基本一致,山门正中高悬金光闪闪的《赤山法华院》五个大字,一对雄狮盘踞山门两侧。进门即一道小桥,潺潺流水由西向东经小桥下流过,迎面就是雄伟的大雄宝殿,依山面南而坐,通往大雄定殿花岗石路两旁,东边栽的是韩国的国花“
无穷花”;西边是日本国花“樱花”。樱花丛中遮掩着高1米,长6米,宽3米的“赤山法华院遗址石碑”,碑文以中、日两种文记述了园仁法师入唐示法巡礼经过。“大雄宝殿”刚劲有力的四个大字高悬大殿门前正上方,它出自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笔。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巨型佛像,两侧分立着他的大弟子大迦叶和二弟子阿难难尊;后壁是
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左右两壁是十八罗汉,给人以肃穆雄伟壮观之感。距大雄宝殿东侧约6米,有《仁川直辖市海洋少年团仁川联盟》立的石碑,碑文记述了张保皋的功绩。院的东厢是观音殿。观音菩萨端坐于殿内中央神台上,右手持内盛甘露宝瓶,左手持杨杖一束,似欲将无尽的甘露遍洒给那些虔诚善良的信土,给人以恩泽;左右侧分别是龙女和缮台单子;北壁高悬张保皋的巨幅画像;南壁高悬的是日本高僧园仁画像及其入唐求法巡礼路线图。院内的西厢是地藏菩萨殿。
地藏菩萨正襟危坐,善目低垂;护法韦陀菩萨和伽兰菩萨手持刀抢,分立两旁威严怒视,誓欲杀尽一切妖魔,保护人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