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
江苏如皋古地名
江苏如皋作为古代扬泰岗地的东南触角,在距今约5800年前露出水面。后因古长江入海口泥沙沉淀堆积,形成长江北岸古沙咀。长期波浪夹带的泥沙不断堆积,使沙咀上又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沙脊(为今李堡如城卢港一带),因“土高色赤”,人们习惯称它为“赤岸”。今天如皋的东陈、李堡一带,古代就叫“赤岸村”。历史上又称如皋为“赤岸之乡”,即缘于这个原因。
历史背景
如皋成陆的扬泰古沙嘴最东一列沙脊,“因其土高色赤”被称为“赤岸”。赤岸地势较高,表面粒径较大的沙质土,被称为“高沙土”。赤岸起自时东南沿海边缘的李堡,斜向西南经今如城至江安一线上,含今如皋市内东陈如城搬经江安磨头镇和原柴湾镇、雪岸镇、袁桥镇、原桃园镇的马塘乡、原高明镇的原胜利乡、原常青镇的原高井乡、原郭园镇的原车马湖乡及下原、吴窑镇部分地区。清康熙《扬州府志·山川·山·如皋县》载:“赤岸,在县东北跨南延区六十里,脉接蜀冈、土高色赤故名。浦岸,去县北五十里,东西延区五十里,乡人谓古海岸,土高产艾,相传孙真人遗种。
历史沿革
唐朝初年,因泥沙淤积,先于四周露出海面,形成沙洲,因“土高色赤”而被称为“赤岸”。后来,因为泥沙的不断淤积,渐渐与大陆相连,成为黄海之滨的一个海口,有渔民和盐民在此结庐而居,渐成一小村庄,称“赤岸村”。日本僧侣园仁于公元八三九年入唐求法,回国后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有“二十日,卯毕,到赤岸村”的记载。 到宋朝时,因住户不断增多,“赤岸村”由村升乡,改叫“赤岸乡”。宋寺丞观之母李氏夫人,于神宗元丰六年九月初四葬于赤岸乡,秦观曾为其撰写过“李氏夫人墓志铭”,其文载于他的《淮海集》内。 元朝时李堡仍叫“赤岸乡”。元末明初,由于黄海之滨地旷人稀,海盗蜂起。明万历十九年,倭寇又入侵苏北沿海,劫掠百姓。沿海各地纷纷筑堡自固,赤岸乡民亦筑土堡,以拒倭寇,因李姓人居多,故称“李家堡”。
参考资料
如皋市志.南通史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2:5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