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朱雀(学名:Agraphospiza rubescens):为燕雀科朱雀属的
鸟类。体重17-23克,体长135-155毫米。是一种中等体型而色深的
朱雀。
雄鸟:体多绯红色,无眉纹,具两道红色的翼斑,背及顶冠紫栗色,头顶、上背或胸上无纵纹。雄鸟头为赤红色。眉纹为赤红色。喉为橄榄色。上体为红褐色。胸为橄榄色。翅有一对粉红色斑纹。腹部为灰色。腰为赤红色。尾下覆羽缘为白色。雌鸟上体为橄榄褐色。喉为橄榄褐色。胸为橄榄褐色。腹部为灰色。腰为红色。尾上覆羽为红色,尾下覆羽缘为白色。
形态特征
赤朱雀额、头顶、枕和后颈鲜红色,头侧、
眼先和一条不明显的贯眼纹褐色混杂有红色,颊、
耳羽玫瑰红色。背、肩膀红褐色无纵纹,腰和尾上
覆羽鲜红色,两翅和尾褐色羽缘红色,翅上覆羽基部褐色,端部红色在翅端形成两道红色翅斑。颊、耳覆羽、颏、喉玫瑰红色,在胸和两胁逐渐变暗并杂有褐色或烟褐色,腹中央灰色或近白色,尾下覆羽灰褐色或淡烟褐色,羽缘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羽缘沾黄褐色。
雌鸟上体暗褐色或橄榄褐色、无纵纹或微具极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头顶、腰和尾上覆羽沾棕呈棕褐色,两翅和尾沾红。下体羽色较淡呈灰褐色或烟灰褐色,无纵纹,腹中部灰色,尾下覆羽烟灰色或褐灰色而具棕白色羽缘,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腋羽羽缘赭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淡角褐色,下嘴较淡和黄,脚淡褐色或角褐色。
相似种暗色朱雀雄鸟具宽的暗褐红色贯眼纹和胸带,雌鸟上体具暗色纵纹,胸不为棕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8-23克,♀17-22.5克;体长♂135-155毫米,♀135-150毫米;嘴峰♂11-14毫米,♀10-14毫米;翅♂78-86毫米,♀76-81毫米;尾♂50-65毫米,♀56-57毫米;
跗蹠♂18-20毫米,♀18-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留鸟。属高山森林鸟类,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林间空地、河滩、路边灌丛和林缘疏林灌丛中及林线以上的疏林灌丛及岩石草地。海拔2500-4500米,最高夏季可到雪线附近,冬季也下到1500-2000米的混交林、林缘及河边与路边灌丛草地中活动和觅食。越冬在较低的针叶林和桦树林。
生活习性
冬季游荡。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多成3-5只或7-8只的小群,有时成单性别群或与其他雀混群。在岩石和灌丛中觅食。性胆怯而善藏匿,频繁地在灌丛和岩石间进进出出,叫声为短而细的sip或一连串短促的升降音。以草子、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
中国西南部,包括不丹、中国、印度(阿萨姆)、缅甸和尼泊尔。
中国分布于甘肃(西南部)、四川(二郎山, 峨眉山, 宝兴)、云南(丽江山脉)、西藏(昌都, 聂拉木)。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产卵于高山多岩山谷灌丛中,也在低矮的小树上营巢,巢呈浅杯状,用草茎、草叶和细根构成,内垫有羽毛和兽毛。每窝产3-4枚卵,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