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邢台市襄都区
翟村西南角,东围城路上,地势下洼,泉水潺潺,在芦苇和垂柳的深处,有一座石板桥,名叫豫让桥。据传这里是战国时期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据明万历年间《
顺德府志》记载,豫让桥在城东北,为一座石板石桥。《
邢台县志》详细记裁了豫让的事迹。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
名称由来
因为战国时期刺客豫让试图在桥上刺杀赵襄子而不成,自杀身死。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人们感佩豫让一片赤胆忠心,就把这座桥称为“豫让桥”。
名桥概况
抗日战争其间被破坏,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基石。 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道:“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主要景点
历史上的豫让桥由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西有观音庙,供奉着豫让塑像,门外南侧墙上,嵌着清同治六年里人刘午阳所书“古豫让桥”石刻,旁刻清康熙年间知县殷峄所作《豫让桥》诗一首:“卧波虹影欲惊鸥,此地曾闻手戡仇。山雨往来时涨涸,岸花开落自春秋。智(知)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返照石栏如有字,二尽臣子莫经由。”而唐代人胡曾,也写过一首同名绝句:“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解当年国士心。”
豫让大义凛然,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邢台县志》详细记载了豫让的事迹,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名胜,闻名四方。明万历十八年(1590),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历史故事
豫让是春秋末期晋国人。当初,豫让先后事奉过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始终默默无闻;后来,他成为知瑶的家臣,得到知瑶的尊重和信任,被尊为国士。知瑶就是智伯。智伯成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门阀。但智伯对豫让十分器重,乃至后来,豫让以死相报,则另当别论。
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反被赵襄子战败而身亡,死后还受到头颅被漆成酒具的侮辱;后来,韩、赵、魏灭亡了晋国,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国破家亡,逃入山中的豫让,发誓要为智伯复仇。他改名换姓,躲在赵襄子分封的邢邑(今邢台市),以待时机。
一次,他携带匕首,藏在赵襄子的茅厕中,意欲行刺,却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念他忠于故主,是个忠义之士,就把他放了。豫让决心再次行刺,就遍体涂漆,引起满身疮疖,口中吞火炭,破坏了自己的嗓音,灭掉胡须,除去眉毛,改变了自己的容貌,只身潜藏在邢邑之北的芦苇荡中。
有一天,赵襄子骑马到这里巡游,豫让事先隐藏在石板桥下。赵襄子一行来到桥头,也许发现了什么兆头,那匹马突然惊了,襄子惊呼:“必是豫让行刺!”手下卫士搜索桥下,果然是豫让。襄子说:“过去你也曾投奔过范氏、中行氏,后来又投奔智伯,为何单单忠于智伯,为他卖命?”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们以平常人待我,所以我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壮举回报他。”襄子叹息了一声,流着泪说:“念你是忠义之士,第一次杀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这次你又来杀我,我怎好再放你呢?”豫让知道赵襄子是一位宽宏大量的贤明君主,便对襄子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过去你宽赦我,天下没有不称赞的。今天我罪当处死,只请求把你的衣服给我,我用剑刺几下,以满足我为智伯报仇的愿望,我便死而无憾了。”襄子随即脱下衣服传给豫让,豫让把衣服放在地上,然后举剑,三次奋起,刺向襄子的衣服,然后大呼一声:“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禀告了!”说完伏剑自杀而死。
因为豫让试图在桥上刺杀赵襄子而不成,就自杀身死。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人们感佩豫让一片赤胆忠心,就把这座桥称为“豫让桥”。
史书记载
《纪纂渊海》
南宋潘自牧著《纪纂渊海》卷二十一记载:“豫让桥在府(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北,豫让刺赵襄子伏此桥下”。这是目前我国史籍中关于豫让桥地址的最早的记录,成书于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即使出生于山西太原赤桥村的清末民初著名的地方史志专家刘大鹏,在其主编的《晋祠志》也引用此说。
《顺德府志》
明《顺德府志》记载,“豫让桥在城北5里”。
《史记·刺客列传》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原文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豫让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历代题咏
豫让桥
唐·胡曾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出处《全唐诗》卷647-53)
豫让桥
明·张孟兼
豫让桥边杨柳树,春至年年青一度。
行人但见柳青青,不问当时豫让名。
斯人已往竟千载,遗事不随尘世改。
断碑零落野苔深,谁识孤臣不二心。
豫让桥上路千里,桥下滔滔东逝水。
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应羞愧死。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清·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豫让桥
清·计东
秋尽蓬山惨不骄,流泉夹岸夕阳遥。
伤心国士酬恩地,瘦马单衫豫让桥。
豫让桥
清·李孚青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
壮哉一豫让,乃能达斯旨。
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
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
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
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
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
次邢台
清代·姚庆恩
一望旌旗杂戍谯,寒沙莽莽路迢迢。
长虹贯日荆轲水,满马悲风豫让桥。
台上黄金能买士,樽前红粉可怜宵。
感今抚昔苍凉甚,惟有诗情未寂寥。
豫让桥晚
清·王葆谦
侠肠烈胆矢精诚,只为报仇不为生。
今日试听桥畔水,淙淙犹似剁袍声。
豫让桥怀古
清·张万庆
君不见,邢州城北二三里,一条长虹跨秋水。
行人过此都唏嘘,争说当年豫国士。
忆昔事中行,众人忍相待。
既为智氏臣,声价增十倍。
智氏旋灭赵氏强,三千食客都逃亡。
唯有漆身吞炭奇男子,潜身桥下何仓惶。
请衣三击衣染血,壮士炼胆如炼铁。
怒发竖而冲冠,宝剑明而耀雪。
丈夫重知己,一死何激烈。
西风吹水水倒流,乱石参差卧晚秋。
吾来下马观古碣,夕阳一片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