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链蛇
游蛇科链蛇属的无毒蛇
赤链蛇(拉丁学名:Lycodon rufozonatus),别名火赤链、红斑蛇等,为游蛇科链蛇属蛇类。体长1.3~1.45米,体重达300~500克,头部扁平,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状,头体背黑或黑褐色,枕部有红色“∧”斑,背部具70个以上红色横斑,每斑1~2鳞宽,体侧具红、黑相间的斑点;腹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外侧有黑褐色斑点,体后更为密集,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
形态特征
赤链蛇体长130~145厘米,体重达300~500克,头部扁平,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状,头体背黑或黑褐色,鳞缘红色,上唇鳞多为8枚,呈2-3-3式,下唇鳞多为10枚;枕部有红色“∧”斑,背部具70个以上红色横斑,每斑1~2鳞宽,体侧具红、黑相间的斑点。腹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外侧有黑褐色斑点,体后更为密集,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背鳞多19-17-15行,平滑或仅体后段背中央一至数行起弱棱。腹鳞187~225枚,尾下鳞雄性55~85对;肛鳞完整。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赤链蛇在世界分布于朝鲜半岛、中国。
中国分布
赤链蛇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除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及香港地区外的其余省份,例如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栖息环境
赤链蛇喜生活在海拔相对较低,水资源丰富的平地和山谷处,尤其在丘陵、田野、河边等近水地带,以及民宅、荒地、坟堆草丛。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赤链蛇常傍晚或夜间活动,晚上10时以后活动较频繁,当外界气温降至10℃左右时冬眠,冬眠时常与蝮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及枕纹锦蛇等其它蛇类杂居。
觅食行为
赤链蛇为肉食性蛇类,主要以蟾蜍、淡水小杂鱼、泥鳅、雏鸡、幼鸟及鼠类为食,且具有食蛇习性,在食物供给不足时会吞食同类。赤链蛇幼蛇时期就能吞食体型较大的蟾蜍,体重达到500克可以吞食5条小杂鱼,摄食的时间间隔为7~8天。
防御行为
赤链蛇爬行缓慢,经常将头部盘缩在身体的下面,受到惊扰时也常盘曲成团,但当无路可退时,也能昂首作攻击状。
攻击行为
赤链蛇性格较凶猛,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类),在发动攻击前,它们往往会翘起尾巴尖做警示性摆动。赤链蛇无前毒牙,但在其咽部有特化的牙齿,该牙齿的基部有一个被称为达氏腺的腺体,其分泌物可杀死小型动物。赤链蛇的特化牙齿对人类无太大威胁,但如果被咬伤者是过敏体质,仍有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反应。
生长繁殖
赤链蛇卵生。每年7~8月间产卵,每次产卵10~11枚,卵为长椭圆形,孵化期为30天左右,初出壳仔蛇长约23~24厘米,颜色、形状和行动与成蛇相同。蛇卵所处的温度环境会影响幼体的形态、生长和发育,在赤链蛇胚胎的孵化阶段,其与外界环境持续进行渗透性水分交换,胚胎质量呈现净增长趋势,该生理过程的水分吸收速率与孵化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当环境温度每升高1℃时,胚胎的单位时间吸水量将呈现规律性递减。
人工饲养
赤链蛇是中国蛇类养殖场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赤链蛇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蛇种之一。在养殖场中养殖赤链蛇较具优势,以下是人工养殖所需注意的措施。
饵料供应
赤链蛇的食量很大,一般每隔7~8天便要摄食1次,一条重450克左右的蛇,每次可吞食2~4条鱼,多者可达5条。
驯养摄食
为了贮备食物方便,可以驯养赤链蛇吃死饵,以达到充分利用一些刚刚死掉的食饵的目的。可通过先饿后喂的方法。
幼蛇投喂
赤链蛇在第一次蜕皮后就能饮水捕食,赤链蛇幼蛇进食量比较大,一次进食量是为它体重的30%~60%,有时甚至能达到它体重的90%。由于幼蛇喜食乳鼠,因此在对幼蛇进行强化养殖时,可以多投喂一些适口的乳鼠。
饲养环境
人工饲养箱体100×50×70厘米以上为宜。上面用铁丝网制成既通气良好又牢靠的盖子盖好。
控制温度
赤链蛇冬眠时周围温度宜保持在4~7℃,上下偏差不宜超2℃。如果温度过高,达到8℃以上时就会增加蛇体能量消耗,这对蛇的冬眠及来春出蛰不利;如果温度过低,例如长期低于3℃,则会发生冻死的现象。
亚种分化
赤链蛇有两个亚种,分别为以下两种:
物种对比
赤链蛇常见混淆品种为金钱白花蛇。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赤链蛇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人们首选的做蛇汤品种,可以与鸽子、甲鱼、土鸡、鹌、鹧鸪、牛蛙等同锅煲汤,是中国北方人们冬季进补的营养佳品。赤链蛇肉虽可食用,但具草腥味。可将其泡酒。注:赤链蛇为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捕猎、杀害野生赤链蛇。
参考资料
赤链蛇.《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赤链蛇.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8 11:0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