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
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H--O模型的关键假定包括:第一,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也即
劳动生产率没有差异,而且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第二,各个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第三,各国的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利用的;第四,各国有着相同和位似的偏好;第五,生产要素在一国内部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表明当劳动力是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
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它是由个人无差异曲线合成而来,且具有与个人无差异曲线性质相同的特点,例如在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表明整个国家效用满足程度越高。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图中只有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曲线PPFA、PPFB分别是国家A、B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由于国家A劳动力充裕、国家B资本充裕;X商品劳动密集,Y商品资本密集,国家A生产的X相对较多、国家B生产的Y相对较多,这样曲线PPFA平而宽,曲线PPFB陡而窄。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A、A'点。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是国际贸易前国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A、A'分别是国家A、B生产点和消费点。过A点的PPFA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PX/PY)或机会成本。过A'点的PPFB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图中显示过A点的切线比过A'点的切线平坦,这意味着PA<PA',也即国家A的X商品的相对价格小于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国家A在X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国家B在Y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国家A出口X进口Y、国家B出口Y进口X,各国都是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下面进一步说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进出口商品数量和来自国际贸易的利益。当国家A出口X进口Y,国家B出口Y进口X时,国家A逐步增加X生产、减少Y 的生产;国家B逐步增加Y的生产、减少X的生产。国家A的生产点沿PPFA从A向X轴方向移动,国家B的生产点沿PPFB从A'向Y轴方向移动。这使得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上涨,过生产点的PPFA斜率变大;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下跌,过生产点的PPFB斜率变小。当两国X商品相对价格都变成PB时,生产点的移动就停止。这时斜率为PB的直线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B、B',B、B'分别为国家A、B国际贸易后的生产点。这条斜率为PB的直线同时还与社会无差异曲线Ⅱ相切于E点,E点所表示的X、Y商品数量为国家A、B的消费量,E点为两国消费点。国家A的消费点E 是通过出口BC段的X、进口CE段的Y来实现的。国家B的消费点E是通过出口B'C'段的Y、进口C'E段的X来实现的。此时BC=C'E、CE=B'C'。国家A、B 通过国际贸易提高了本国消费水平,获得来自国际贸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