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迪夫或译赫底威(英语:Khedive、阿拉伯语:خديوي,衍生自波斯语勋爵,等同于欧洲的总督)这一称号首先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采用(非官方承认),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来自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卡瓦拉,位于当今的希腊境内,有阿尔巴尼亚人及土耳其人的血统,担任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苏丹瓦利(统治长官)。
这名号由埃及和苏丹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所采用,1867年英语首次出现赫迪夫一词,由法语khédive而来,法语khédive则由土耳其语hıdiv而来,最后可追溯至波斯语khidiw,是khuda的衍生词,意指“君主”,来自古波斯语khvadata,“主人”。
1798年埃及远征及拿玻仑被马木留克族裔组成的奥斯曼帝国埃及军队击败以后,奥斯曼帝国由鲁米利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省份)遣兵在穆罕默德·阿里的统领下收复埃及。在法军失败及撤退后,穆罕默德·阿里控制了埃及,并自称为埃及的统治者,迅速巩固了其独立的地区势力。奥斯曼帝国曾经多次尝试消灭他,但均告失败。1805年,朴特正式承认穆罕默德·阿里为帕夏及埃及瓦利,然而,穆罕默德·阿里野心勃勃地自称为地位更高的赫迪夫,此名号被其后继者伊斯迈尔帕夏、阿拔斯一世及塞伊德一世沿用。
直至1867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采用的赫迪夫才被奥斯曼帝国接纳,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承认赫迪夫是伊斯迈尔·帕夏的称号。朴特亦接纳了伊斯迈尔君王继承路线的转变,由兄弟继承转而成为子裔继承,兄弟继承王位是奥斯曼帝国及阿拉伯王朝的传统。1879年5月,大英帝国及法国开始向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施压,以图废黜伊斯迈尔帕夏。6月26日,伊斯迈尔·帕夏被废黜,由较为温和、伊斯迈尔的儿子陶菲克帕夏出任新一任赫迪夫。伊斯迈尔离开埃及,流亡到那不勒斯,后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允许他在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埃米尔甘宫隐居,直至逝世,遗体葬在开罗。1882年民族主义者发动阿拉比起义,英军入侵埃及以支持陶菲克帕夏,并支配埃及达数十年之久。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在陶菲克·帕夏及其子阿拔斯·海尔米帕夏的统治下得以用赫迪夫的称号继续管治埃及和苏丹,名义上奥斯曼帝国仍享有这些地区的主权,直至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拔斯·海尔米帕夏支持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后来被英军罢免,英国宣布埃及成为保护国,阿拔斯·海尔米帕夏正前往维也纳。英国扶助阿拔斯·海尔米帕夏的叔叔侯赛因·凯末尔为埃及苏丹,切断了埃及、苏丹与奥斯曼帝国的从属关系,不再使用赫迪夫这个称号。侯赛因·凯末尔及后来的福阿德一世对阿拔斯·海尔米帕夏发布限制令,夺去他在埃及和苏丹的财产,禁止向他捐献,并限制他进入埃及以及褫夺他在埃及法庭提出控告的权利。1931年5月12日,阿拔斯·海尔米帕夏接纳了命令并逊位,退居瑞士,1944年12月19日于日内瓦逝世。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第17条声明,土耳其放弃她在埃及和苏丹的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