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东口
经张家口到塞外的人
历史上,张家口曾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地方,除了曾硝烟烽火弥漫、边城号角长鸣的古战场,它还是个名播四海的内陆商埠、旱码头,也是人们俗称的东口。经张家口到塞外,故走张家口者又称“走东口”。山西人中有很多都是到口外做生意的,他们不仅在口外赚了钱,而且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走东口,不仅让商人们走出万贯家财,也让张家口成了繁盛一时的贸易都会。
溯源
张库大道
由于张家口处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理单元的交汇点,“具有陆地商埠之天然形势”,从张家口大境门外延伸出去的“张库大道”,更是一条曾经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乌兰巴托)的一条贸易运销路线,它曾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或“草原茶叶之路”。正是通过张库大道,我国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以及细货等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而蒙古草原的马匹、牛羊、皮革也随之进入我国。
追述
晋商发家
在张家口,有两个对晋商和张库大道非常了解的人。一个叫常忠弼,是晋商常家第十八代传人,现年71岁,祖籍山西榆次,生于张家口,幼年时在张家口堡子里奶奶庙后街居住。一个叫刘振瑛,是张家口桥西区文保所所长,致力于研究张库大道的兴盛与衰落,并著有相关论文。
走东口发迹
说起常家发家,其实是从第八代传人常威开始的。而那时候晋商做生意分为走西口和东口,西口就是杀虎口,而东口就是张家口,从这里经张库大道到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当时常威就瞄准了张家口,从家乡贩卖“榆次大布”,由于这种布纱支较粗,密实耐用,且幅面较宽,于是很快打开了市场。清雍正六年(1728年),常威父子在张家口创立了“大德玉”,经营仍然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但已是个颇具规模的字号。常威在自己还乡养老之前,从大德玉中抽出资金,新立了一个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常”和“大德玉”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常万玘和常万达经营。常家逐渐形成了两个商业集团。
贾多山右人
除了常家是在张家口经商发迹以外,张家口也是很多晋商的掘金之地。
据史料记载,明末时,张家口“贾多山右人”,就是说经商的多是山西人。据刘振瑛的研究考察,清赐的晋商八大皇商,手持“龙票”潇潇洒洒地在张库大道上几乎垄断了经营近百年之久。清中后期,除八大皇商之外,张家口还有大大小小几百家晋人商家店铺,太谷王氏的大盛魁是一个北方巨商字号。还有名声显赫的太谷曹家,是明清两代的大商家。在张库大道上经营的晋商财富急剧增加,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清《茶市杂咏》说晋商:每家资本二三十万至百万(两)。
史料
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考于《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
(民国七年(1918年)前后)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至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到一点五亿两白银。———考于《张库通商》
张家口经商人数三万五千多人,占总人口之一半。———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史志》
英法美日德意等国商人在张家口很活跃。张家口大小商行七千余家,银行共三十八家,年进口贸易三万万元。———考于《察绥蒙民经济剖析》
参考资料
走东口“走”出财富无数.搜狐网.2006\u5e7405\u670829\u65e501:26
走东口走出财富无数.燕赵都市网.2006-05-2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0 22:05
目录
概述
溯源
追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