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西南》是由
王伟民、
金琛执导,
安荣生、
刘之冰、
张桐、
王力可、
齐奎、
牛骏峰、
张晞临、
佟瑞欣、
林江国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剧情简介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渡江作战。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土崩瓦解,但仍在西南负隅顽抗。在对西南地区展开战略进攻的同时,为我党培养接管干部的问题摆在面前。邓小平提出选拔培养一支年轻、有知识和专业的干部队伍,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在西南局的领导下,邓小平、刘伯承等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战胜重重困难,促成民族团结,顺利完成剿匪征粮和土改抗灾等其他社会改革,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兴修成渝铁路,和平解放西藏,完成了由解放到接管、由改造到建设大西南的丰功伟绩。1952年,党中央决定调邓小平到中央工作。经历了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服务团的干部、战士和朴素的青年知识分子用牺牲、奋斗写就了壮丽的青春之歌。
分集剧情
参考资料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创作过程
该剧是中宣部、广电总局“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也是广电总局重点扶持剧目、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贵州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该剧从剧本创作至拍摄完成历时四年,拍摄期间,广电总局领导赴剧组调研,强调要坚持精益求精,展现邓小平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超的领导智慧,塑造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领袖形象。
制作出品
参考资料
剧集评价
《走向大西南》集中展现了邓小平、刘伯承与贺龙等带领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战胜种种困难,成功解放、接管、改造、建设大西南的丰功伟绩,涉及土地改革、重大项目建设、剿匪除恶、和平解放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大西南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开拓性成就。
该剧的故事分为三个层面:在决策层面,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在执行层面,突出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以及赤诚热烈的为民情怀;在探索层面,“进城赶考”面临的都是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新思路、新办法。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主创团队尊重史实,在创作中参考了大量权威史料文献,以邓小平等西南局主要领导人的年谱、回忆录、传记等文本资料为主,辅以学界对邓小平在西南局工作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力求真实还原重大历史场景,让观众看到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斗争勇气。面对西藏分裂势力的猖獗,邓小平综合分析实际情况,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科学对策,为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面对国民党以粮食为突破口制造混乱,他决定正面迎战,大获全胜。这一系列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之问的有力注脚。
该剧向观众揭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整顿干部队伍作风,培养民族干部、年轻干部等人才工作,也是该剧表现的重点。特别应当提及的是,剧中走向大西南的队伍中,有一组特殊的人物,即从解放区选调的干部和由进步青年组成的“西南服务团”。“西南服务团”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鲜有集中展现,该剧首次聚焦这1.7万名青年告别亲人,跋山涉水,投入接管、建设大西南的艰巨任务中的壮举,讲述他们成长、扎根、战斗在大西南,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成为建设大西南的重要力量的过程。
此外,该剧以大量篇幅表现邓小平在研究、决策重要工作时的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同时融入大量“家”的元素,以生活化叙事塑造更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剧中“家”的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园”,剧中邓小平接到去西南的任务后,第一反应是“要回家喽”。大西南对于剧中的邓小平而言,不只是工作地,更是家园,这就为之后他在大西南开展工作的故事增添了建设家园的情感色彩,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第二个方面是“家风”。培育和传承良好的家风既是对家人的爱护,也是对事业的负责、对社会的担当。剧中邓小平不让工作人员给怀孕的妻子卓琳加菜、教育胞弟邓垦等情节,表现了他从我做起,从家管起,从身边人带起的思想。第三个方面是“家人”。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在剧中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她主动报名到干部子弟学校当教员、带领机关文教妇女干部宣传《婚姻法》等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剧中还有很多受到邓小平的感召,服务大西南、建设大西南,在不同岗位上贡献自己力量的干部群众,也可以看作是邓小平的“家人”。这些“家人”的工作生活故事共同参与了邓小平形象的立体塑造,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奋战在大西南的中年邓小平成为中国电视剧画廊中新的典型形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出新出彩,让观众爱看,就要在题材选择上有独特视角,努力挖掘新鲜史料,在主要人物的立体塑造上下功夫。在这方面,该剧带给观众很多宝贵启示(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副主任、主任编辑李明毫评)。
《走向大西南》专门铺开一条故事线,描写进军大西南千军万马中的一个特殊的年轻群体,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二野在准备进军大西南的过程中,为解决缺少干部的问题,从刚解放的南京、上海等地招收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1.7万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西南服务团跟随大部队进入西南地区工作。有的人在剿匪、征粮、土改等斗争中牺牲,长眠在大西南的土地上。该剧依据史料,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段,塑造了武思文和王步先、沈苛、袁振全等西南服务团干部战士的艺术形象,真实、生动地反映这群年轻人选择为新中国服务并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他们的奋斗史和人生道路,给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迪。该剧作为一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用富于时代特色的艺术手法拍出了历史的厚度和质感,拍出了伟人的高度和温度,谱写了一部走向大西南的壮丽史诗(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杨胜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