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
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走马镇在明代中叶是古渝州、成都之间的重要驿道,西邻璧山县,南毗江津市,因其“一脚踏三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行商小贩、挑夫走卒、文人墨客等往返于此。一到傍晚,街市上往往呈现出一派摩肩接踵,人喧马叫的热闹景象。各路客人交流着旅途的见闻和故事,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种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文化特征
内容分类
走马镇民间故事内容庞杂、类型多样,基本包括了民间传说故事的一般类型,如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和生活故事等内容十分广泛,蕴藏的文化信息厚重。
故事构思
走马镇民间故事具有讲述时机和场合的多样性、故事构成的多源性、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性等特征。
走马镇民间故事各有特色,互不重复,浓浓的巴蜀文化也贯穿始终,如对巴人图腾龙蛇的传说,是古代巴文化的重要遗存。
走马镇民间故事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朴素明快,形神兼备;想象奇特,揆情说理。而民间说唱则要求“表叙表唱”,即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辅佐以适度的摹拟性的表演。故事讲述者在讲述时,时而摹拟甲,时而摹拟乙,从而生动再现故事的场景。在故事讲述中,故事家会穿插山歌,从而丰富故事的表现力,使故事更加有趣味。
说唱形式
走马镇民间说唱形式简便、灵活,语言朴素易懂。它往往以生活中鲜活的口头语言为媒介,句式简短灵活,整句和散句相结合,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处理,包括对口语的语音、语义、语调、节奏和韵律的处理,来唤起听众的想象,完成说、听双方心灵的感应互动。
表现形式
走马古镇曾是成渝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走马古镇落脚歇息,在街道上、茶馆里人们聚在一起讲述天南海北的故事传说,相互交流异地的见闻趣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走马镇民间故事对社会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方言学等多种学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支撑“走马民间故事”生存和传播的环境正在瓦解,马帮逐渐退出交通要道,驿站早已不再,传承的环境改变其次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工业社会为背景的都市文化的兴起对处于大都市近郊的场镇文化带来较大的影响,民间故事传习场所门庭冷落。
走马镇民间故事家大多年事已高,开展讲述活动困难或因自身原因已经不能再讲故事了。有的已经故去。另外有讲述潜力的后继者缺乏,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传承人物
魏显德,男,1923年生,2007年,魏显德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九龙坡区申报,项目名称:走马镇民间故事。
刘远扬,男,1938年9月生,2009年,刘远扬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九龙坡区申报,项目名称:走马镇民间故事。
吴文,男,2018年,吴文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九龙坡区申报,项目名称:走马镇民间故事。
保护措施
2000年走马镇走上了创建民间文化特色学校与课程整合的征程。走马小学精心整合课程资源,把走马镇民间故事引进校园。
2014年三维动画片“走马民间故事”上映,该动画片以5~11岁儿童观众为对象,挖掘具有民族共性部分的经典故事,包括动植物的传说、民俗的来历、人物和历史典故传说等十三个故事。
从2009年开始,在关武庙戏楼茶馆、一品栈茶馆、义园茶馆、西南关茶馆举办每月逢2、5、8 赶集日及周末都要举办走马茶馆故事会。
2018年江苏人谢牻在走马镇西南关客栈创办了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习所,又创办了体验古镇民间故事和民俗活动志愿团队,宣传走马镇民间故事。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获得走马镇民间故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走马镇民间故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
1992年,走马镇工农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
重要活动
2014年3月,首届“走马杯”讲好中国故事曲艺展演正式落户走马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1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