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林则徐的
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对卖国小人的无比蔑视和嘲笑。第二首诗写与家人倾诉衷肠,并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全诗对仗工稳灵活,显示了诗人的深厚艺术功力;风格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语言淳厚雍容,颇合朝廷大臣之体。
作品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⑴,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⑵,尘壤从头数九垓⑶。
休信儿童轻薄语⑷,嗤他赵老送灯台⑸。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⑺?
谪居正是君恩厚⑻,养拙刚于戍卒宜⑼。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立:成。
⑵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句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⑶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
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⑷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⑸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⑹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⑺“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
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以,用,去做。
⑻谪居:因有罪被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⑼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刚好、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⑽“戏与”二句:作者自注,
宋真宗闻隐者
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老头皮,就是老头儿。
白话译文
其一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其二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我玩笑地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苏轼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创作背景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与妻子离别,诗人在满腔悲愤下写下这组诗留别家人。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第一首诗开首二句强作欢颜。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作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回乡之日的谰言,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略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第一首诗全篇虽有眷恋故乡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第二首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衰乏而低沉的心绪。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医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藏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第一首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已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这表明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不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陶渊明《归园田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自己此次去伊犁,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当一名戍卒是适宜的。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林则徐想此时自己应效仿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名家点评
清·
林昌彝《
射鹰楼诗话》卷二:“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苟利”二句)
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1850),清朝末期的政治家、诗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生贫寒,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编修、监察御史、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为官清廉,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道光十九年(1839),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收缴外国商人鸦片于虎门销毁,同时积极组织海防,多次击退英军的挑衅和进攻。成为当时禁烟运动和抗战派领袖。不久后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赦归,曾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道光三十年(1850),再任钦差大臣派赴广西,病逝于途中,谥号“文忠”。有《
林文忠公政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