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阶(公元1853年~1931年),字跻堂,号金犊,方顶村(今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管辖)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考中了举人第九名。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了进士二甲四十一名。改为翰林庶吉士,后正式授翰林院编修,编纂
国家历史。
赵东阶父亲赵璧是清道光年间的举人,曾任商水县教谕官六年。官声很好,被升迁为知县,没有来得及到任就逝世了。当父亲去世时,东阶七岁,随着母亲禹氏在跟前父亲再三嘱咐母亲说:“以后必须让东阶好好读书……”东阶年龄渐大,母亲管教的则更加严厉,而东阶也读书特别刻苦,并能自我激励。无论严寒的冬天和严热的暑天,读书也没有一天懈怠过,二十多岁就考上了秀才。又过了十三年,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考中了举人第九名。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进士二甲四十一名。改为翰林庶吉士,后正式授翰林院编修,编纂国家历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亡西安,北京满清政府各衙门的官吏很多都逃跑或躲起来。当时赵东阶在史馆值班,有人对他说:“这时候,你也应该躲避下”东阶说:“做史官就应该守在馆,与史馆共同存亡。”没有离去,而后才请假回家探亲,得到时人的好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引具考试获优等,晋待讲衔。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灭亡。东阶遂回原籍,民国元年(1912年)应邀到登封嵩阳书院和大金店王家讲学,次年归隐五云山北麓核桃冲,与魏岗村的前清法部左丞魏联奎,张沟村的举人许作霖,荥阳县举人侯化源等人结九老学社,来往以诗赋文章相唱和。
为了方便汜水县的人士到河南省城开封办事,东阶又与魏联奎、席书锦等人倡议募捐修建开封汜水会馆,建房六十多间。并且还在开封西门外购地十余亩,以供会馆费用所需。在修建中,亲自书写碑文以记述始末。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汜水县重修县志,共同推举东阶为总修,这时东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托病任事,经过一年的努力县志修成。而在县志上却没有一条记述自己的功劳和事迹。众人称赞东阶不愧是一位贤明的人。又过三年,1931年,东阶逝世,享年七十九。在临逝前已把自己的墓志文写好了。
赵东阶一生,对名利很淡泊,生活也很朴素节俭,在北京将近二十年,只有小夫人和一佣人相随。对理学很有研究,对慎独修善特别下功夫。写字最好的是楷书。与当时开封翰林院编修牛东藩,洛阳的翰林院编修检校林东郊被称为戊戌进士科河南省的“一案三东”流传很广名声很大。一生有文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