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代村是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下辖的行政村
建制沿革
以该村现存古庙碑文截:“财神生于斯也”等许多古籍为证,该村为财神故里。
村名历史渊源 该村始名枣林川,因其位于田峪河、赤峪河两河之间多生野酸枣的河滩地故名“枣林”。又因其地处秦岭北麓终南山外八百里秦川川地,故又称其为“川”。把此两者合为一体,故始称该村名“枣林川”。
西汉“王莽新政”时,光武帝兴兵讨王路过此村,不甚掉带于此,便有以帝掉带于此之事,称该村为“掉带村”。
东汉末年,用“赵大村”做村名沿用至今。解放初期,为了避免把赵大(dai)念成赵大(da),由村公所将赵大(dai)村,改写为后来的“赵代村”。文革期间该村改用“反帝大队”做村大队名。在恢复旧地名时又恢复成“赵代村”。
赵代村现有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是辖第一村民小组的李家院子、辖第二村民小组的上堡子也叫上赵代、辖第三四村民小组的下赵代、辖第五村民小组的晓光社、辖第六七两个村民小组的东兴隆、辖第八、九两个村民小组的西兴隆、辖第十村民小组的仁义村。
建有医疗站、学校、村委办公室等集体活动场所。民营商业网点星罗齐布。民营楼板场3处,奶牛场1处。
1949年前,同六曲、金凤隶属周至为三保,1960年前隶属周至县终南公社集贤管区殿镇大队。1960年后,隶属周至县集贤公社赵代大队。文革期间一度称为红阳公社反帝大队。改乡以后隶属集贤乡赵代村。
基础设施 解放后,该村打机井1眼,修蓄水池1个,基本解决全村人畜用水及灌溉需求。80年代后群众集资,先后自筹资金360万元,共打中深井24眼,配套人畜饮水、灌溉变压器12台,820千伏安。由渠灌为主区转为井灌区。同时在县水利部门支持下,本村筹资筹劳修建“u”型引水渠2万余米。90年代初,集体和群众共同集资100余万元,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建起自来水塔10座,完成入户管网铺设,群众吃上自来水。
解放前主要道路是很不平整的村间人行土路。东西有通往集贤的人行道。南北有终殿路。解放后搞“三端一平”,道路有所修整。1997年至1998年10个村民小组,13条街道,1条出村路均进行了水泥硬化,总长度为8O44.04米,面积34374.81平方米,总投资165万元,其中国家补贴9O万元,群众集资75万元。
1993年群众集资,由楼观电讯局出设备材料,村民义务施工,架起第一条通信线路,安装第一批电话。接着通信线路、宽带网送到10个村民小组,20%的农户装上了电脑,5%的群众用上了移动通信,98%的群众享有了电视。人人有手机、家家通电脑,全村除电网密布以外,竖起三架网讯传播塔。
行政区划
赵代村现有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是辖第一村民小组的李家院子、辖第二村民小组的上堡子也叫上赵代、辖第三四村民小组的下赵代、辖第五村民小组的晓光社、辖第六七两个村民小组的东兴隆、辖第八、九两个村民小组的西兴隆、辖第十村民小组的仁义村。
地理环境
位于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脚下,东距西安市68公里,位于周至县集贤镇境内。南依秦岭,北临终南镇,西与楼观台毗邻,东与集贤镇相连。本村南北2.4公里,东西2.2公里,共5.28平方公里,总占地面积6800多亩,耕地面积5100亩
自然资源
赵代村地势平坦,东部土层较厚,西邻田峪河,土地贫瘠,是农业区。粮食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等。近年来,调整产业结构,农民以栽植猕猴桃为主。还有作务苹果、李子、核桃、鲜桃、红杏、樱桃、梨、柿子的。蔬菜种植有大葱、大蒜、白菜、萝卜、红芋、洋芋、西红柿、黄瓜、辣椒等。瓜果有西瓜、梨瓜等。近年来,苗木:油松、白皮松、红叶李、红叶石南、冬青、侧粕、银杏等在此也有种植。
人口民族
赵代村,人口据2005年统计3441人828户。
历史文化
以该村现存古庙碑文截:“财神生于斯也”等许多古籍为证,该村为财神故里。
村名历史渊源 该村始名枣林川,因其位于田峪河、赤峪河两河之间多生野酸枣的河滩地故名“枣林”。又因其地处秦岭北麓终南山外八百里秦川川地,故又称其为“川”。把此两者合为一体,故始称该村名“枣林川”。
西汉“王莽新政”时,光武帝兴兵讨王路过此村,不甚掉带于此,便有以帝掉带于此之事,称该村为“掉带村”。
东汉末年,用“赵大村”做村名沿用至今。解放初期,为了避免把赵大(dai)念成赵大(da),由村公所将赵大(dai)村,改写为后来的“赵代村”。文革期间该村改用“反帝大队”做村大队名。在恢复旧地名时又恢复成“赵代村”。
解放初,“灭资”“兴无”“破四旧”,毁神像建学堂,砸钟卖铁,用碑烧石灰。“文革”十年中,财神故里文化被破坏殆尽,财神故里的名字也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在台胞的资助下,财神故里赵公元帅前殿后庙恢复成功。
财神文化开发区新建的财神文化展示区,占地513亩,是以财神赵公元帅为主体的全国财神文化展示区。财神文化区的建成,标志着财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已到来。
教 堂 教堂原在现财神赵公元帅庙西侧,东西走向,大门朝东。现改建在村东,座南朝北,是天主教活动场所。
民间工艺 制香、倒蜡、做纸活 这是用以祭祀的两种工艺。
制 香 用榆树皮做原料,经捣碎砸粉,再经调和加工成形,后放晒网凉干封梱即成。用以焚燃祀祖。
倒 蜡 把矿蜡放在铁锅里烧化后,用蒿杆缠棉花作蜡芯子,在蜡油内蘸一遍凉干,再蘸反复多次,切头露芯即成。
做纸活 妇女用各种彩色花纸裁剪贴糊成彩衣、彩亭、纸鹤、纸马、纸花圈等,在祀祖之日送烧给神灵、先祖或亡故之人以表悼念之情。
木版雕刻 雕版印刷 这是一种民间工艺。用以制版印刷神帖、祖像拜神祭祖。
制作过程:先将绘制的图案铺在刮平、刨光的木板上,然后精雕细刻成阳刻线版、阴刻面版。版成涂色印出神帖、祖像品。
财神故里有李氏先祖保留至今的明代神帖木版及印刷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鼓乐、舞蹈、戏曲、社火、走马、牛斗虎、财神祭祀活动等。
财神鼓乐起源较早,分布在二、三、十组,至今保留有财神古鼓乐谱于财神文化传承世家之中。舞蹈出现较晚,以第五组舞场为主。戏剧以财神故里人李巨才编剧《财神故里赵财神》为代表。社火解放前比较盛行,以财神故里第二、三组老艺人李鸿为主要典型。走马、牛斗虎以第二组杨成林等老艺人为主。
财神故里祭祀话动由来以久,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已经获批为陕西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巨才被批准代表性传承人。
祭祀活动的用品有:香火、蜡烛、纸表、纸花、糖果、酒茶、三牲、乐器、等等。
祭祀的时日一般在神节、庙会。
风景名胜
财神庙 赵公明元帅庙起源于民间奉祀财神的活动中。 这种民间祭祀改为建祠祭祀的时间是在东汉末年,建起的“玄坛赵公元帅祠”位于赵代村中央,占地三间。改祠建庙是在唐朝时期。当时的庙宇、群殿占地面积约一百多亩,位于现庙址之上,负阴向阳。前有三门楼,围有砖砌围墙。宋朝末年,赵公祖庙毁于蒙古军兵火之中财神庙事、文化从此销声匿迹。大明万历年间,于赵代村原庙遗址之上,将财神赵公庙重修。农历大明万历九年八月十五日,工程告峻立碑于庙前,保存于今的这块碑石及碑文就是这一切的见证。
明末清初,财神故里庙再次遭劫,光绪戊子再次修复财神后殿。修复的后殿规模不是太大,但保留了古建风格和先辈祭财神的习俗。此俗发展至解放前夕。
著名人物
雷保海 男,初中文化程度,曾任过小学教师,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负伤落户财神故里赵代村,任赵代村党支部书记。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争先锋、创模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个人荣升为地委副书记。
倪育德 男,中学文化程度,文革后期任财神故里村付书记。后晋升为村所在集贤镇镇长、又升调为楼观镇党委书记,再晋为县农业局局长。退休后办农场,钻研农科试验,育出脆香等优质猕猴桃品种,成果颇丰。
李启录 男,已故。曾任
天主教会会长,为建教堂牺牲。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