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佩茹
中国内地相声表演艺术家
赵佩茹(1914年-1973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相声表演艺术家。
人物经历
1914年农历十一月,赵佩茹出生于北京,自幼随其父亲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1927年,拜相声前辈焦寿海为师,学说相声,在同代相声艺人中拜师最早。
1930年,到天津市连兴茶社献艺,与马德禄周德山共同演出,后与李寿增组成搭档,李寿增为其捧哏,在天津、北京、济南等地相声园子和电台演出。
1937年,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以捧为主。1940年8月,与常宝堃、陈亚男等人在天津南市庆云戏院组织“兄弟剧团”。1941年,与常宝堃赴长春市录制唱片。
1946年秋,与马三立、常宝堃在庆云戏院演出笑剧《争座》。1951年2月5日,参加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文艺晚会,与常宝堃合说相声《新灯谜》。3月12日,赵佩茹与常宝堃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鲜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4月23日,赵佩茹与常宝堃正在朝鲜沙里院慰问部队时,遭遇美机飞机狂轰滥炸疯狂扫射,常宝堃牺牲,赵佩茹臂膀中了三枪,受了重伤。12月,进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天津曲艺团前身)任副团长,专精逗哏,由李寿增捧哏。
1952年5月22日,参加武魁海收徒仪式。同年,改演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演对口相声,由常连安为他捧哏。1956年11月17日,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在小剧场举行的“第一次曲艺传统节目公演”,与李寿增合说相声《财迷回家》。12月1日,参加天津市民族文化宫开幕典礼,并以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讲话。1961年春,开始与马三立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
1962年,在中国文联礼堂与马三立、郭荣起合作演出相声《扒马褂》。1966年,“文革”开始后,搭档马三立进了“牛棚”,赵佩茹也被停止相声演出,实施监督改造。
1972年,他因病住院,在此期间,侯宝林常专程来津看望他,并约定待他痊愈后,接他去北京为侯捧哏。1973年7月9日,因“文革”被迫害致死。
个人生活
祖辈
赵佩茹的祖辈,是满族的贵族,祖父姓金,父姓肇,叔姓固,祖祖辈辈都是吃钱粮、受俸禄,养尊处优,游手好闲,什么也不干。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以后,钱粮俸禄停了,坐吃山空,无以为生。父肇熙贤改名赵希贤。
师徒
师父
赵佩茹师承相声演员焦寿海
弟子
赵佩茹的弟子有: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魁、张继英、任鸣岐、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
主要作品
对口相声
参考资料
群口相声
参考资料
相声剧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赵佩茹的捧哏以稳重严密著称,善于与逗哏者配合,衬托、突出重点包袱,使逗哏者如鱼得水。又善于掌握内容的进展趋向,弥补逗哏者的不足,使逗哏者不离轨道。做到配合默契,珠联璧合。
赵佩茹以“活路宽”著称,是一个知道的多、见的多、会的多、舞台经验多的老演员。这几多在艺术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几十年来,他一直不间断地学习、积累、消化,在遇到新的合作者时他能适应对方的特点,做到从容配搭,有备无患,如他的《婚姻与迷信》《送份子》《对春联》是在与李寿增合作中整理出来的(赵逗李捧)。他在与李上演《福寿全》《揭瓦》前曾多次磋商如何“先刨后使”,好让青年听众易于接受和领会其中的积极意义。同样,他在为马三立捧哏时,上演了如《三字经》这样需要捧逗旗鼓得当的节目,这是赵学艺时磨炼出的“子母眼”之一。与常宝堃合作后,他主要捧哏,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了捧逗双方的表演,经过切磋琢磨,决心为常“量足了,捧响了”。抓紧时间深钻捧哏艺术,并适应常的口风、神、相儿进行烘托。这样演过一个阶段后,彼此都感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人物评价
赵佩茹教学有方,桃李满天下。(北方网评)
赵佩茹的“捧哏”艺术是空前的,从赵佩茹逝世至今,他的“捧哏”艺术也是“绝后”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及为相声事业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享之不尽的,赵佩茹同志,为人耿直,不占任何便宜。不熟悉他的人,以为他臭架子十足。其实不然,赵佩茹最讲同行义气,一些亲友的婚丧嫁娶、请医购药他总是花钱受累不做声张。(马三立评)
后世纪念
1983年8月,中国曲协在天津举行“相声艺术节赵佩茹逝世10周年纪念会”,马三立写了纪念文章,侯宝林、常宝华等在会上发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6: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